
在齊齊哈爾市繁榮社區康復站,殘疾人在進行康復訓練的同時,還通過從事簡單勞動獲得經濟效益。東北網記者 印蕾攝
東北網4月12日訊(姜玉深 記者 印蕾) 初春的鶴城雖然陽光明媚,風起時,仍會讓人感到涼意。盡管天氣不那麼風和日麗, 43歲的劉艷麗還是准時來到齊齊哈爾濱市鐵鋒區南浦街道南化社區殘疾人康復站做康復訓練。
『最開始來的時候,是被「攙」來的,半個身子都動不了。幾年的康復訓練下來,我不但能走路了,還能從事簡單的家務勞動。』正在訓練器材上熟練操作的劉艷麗高興地告訴記者。
據統計,僅在齊齊哈爾濱市32.5萬名殘疾人中,像劉艷麗這樣有康復需求的殘疾人就達19.2萬人之多,佔到了殘疾人總數的六成以上。
對於廣大殘疾人來說,沒有康復,一切無從談起。為了盡可能滿足殘疾人康復需求,使其像正常人一樣參與社會生活,近年來,全省殘疾人康復工作緊緊圍繞『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加強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兩個體系』建設,讓更多的殘疾人受益。
『我市《關於加快推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很快將出臺,在這個《意見》裡,我們特別明確了「將殘疾人醫療納入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范圍,加大保障力度」等規定,目的就是要加強政策保障工作。』齊齊哈爾濱市殘聯理事長侯一枝告訴記者。
記者從省殘聯獲悉,在推進殘疾人康復保障體系建設過程中,我省正逐步推進對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重殘、低保家庭殘疾人個人繳費部分給予補助,保障殘疾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逐步將殘疾人康復納入城鄉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內容,不斷完善以專業康復機構為骨乾、社區為基礎、家庭為依托的殘疾人康復服務體系,建立殘疾人康復服務保障措施。將符合救助條件的城鄉貧困殘疾人納入醫療救助范圍,及時給予救助,建立殘疾人醫療康復救助制度。
大力開展社區康復服務,全省104個縣(市、區)開展了規范化的社區康復工作,創建了12個全國殘疾人社區康復示范區(縣),14個省級社區康復示范區(縣)。哈爾濱的道裡、南崗兩區實施康復訓練、康復器材、康復知識、心理治療、康復救助『進社區到家庭』計劃,豐富了殘疾人康復的內涵。大興安嶺在全地區范圍內建立了11處標准化康復室,為每處康復室配備了價值2萬元的殘疾人康復訓練器材,使殘疾人能夠就近接受康復訓練和治療。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地配備了社區康復員,直接為有康復需求的殘疾人服務。立足殘疾人基本需求,全省社區康復工作的組織管理、技術指導和康復服務網絡得到進一步規范和完善。
服務有保障,人纔是支橕。從2009年起,我省利用3年左右時間培訓1萬名社區康復協調員。今年,省殘聯協調中殘聯國際部和香港復康復會,引進了農村社區康復實用技術培訓項目,為農村建立具有實踐經驗和教學經驗的社區康復隊伍,探索中國農村社區康復技術培訓模式,推動農村社區康復工作。該項目預計培訓康復管理乾部40人,各類康復技術人員60人,通過逐級培訓,普及康復知識和康復理念。
『十二五』的到來,在推進殘疾人康復『兩大體系』建設方面,我省還有哪些路要走?省殘聯康復部部長楊雁妮告訴記者,隨著覆蓋城鄉的殘疾人康復服務網絡基本形成,規范化服務和服務內容的拓寬是努力的方向之一。此外,殘疾人康復保障體系的建設仍然是工作難點,例如,將白內障復明手術、精神病治療、畸殘矯治手術、聽力語言康復訓練等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范圍,保障殘疾人的醫療康復需求等方面,殘聯將與相關部門進一步合力推進,讓殘疾人的康復需求得到制度性的保障。

康復機構醫生指導殘疾人進行康復訓練。東北網記者 印蕾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