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雞西
搜 索
梨樹區做強黑木耳經濟產業調查
2011-04-18 09:32:32 來源:雞西新聞網  作者:吳全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雞西4月18日訊 位於雞西市西南部的梨樹區,轄十一個行政村,農業人口1.2萬,耕地面積僅3萬畝。經過不斷摸索,該區把發展黑木耳經濟作為一項產業來抓。

  梨樹區地理資源條件優越,多為淺山丘陵地帶和林農交錯地區,地理概貌為『八山半水一分半田』,氣候非常適宜菌類生長。而這裡又是牡丹江東部地區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地,是經銷各種山產品和農副產品經濟圈中重要的人員流動、物資集散、信息傳遞的中心。同時,區域內有幾百戶收購山產品的經紀人,他們思想開放、經商意識強烈,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就已經走出區門、走向全國,再加上梨樹區發展黑木耳生產的歷史長久,經驗豐富,雙勝村曾經以『木耳第一村』而遠近聞名。

  過去,黑木耳是通過木耳椴來生產,然而,由於柞木資源日益枯竭,木耳椴生產前景堪懮。為此,該區經過對雙勝、猴石、河西等黑木耳生產村調查研究發現,地擺木耳生產可以代替傳統的椴栽木耳,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品質好等特點,還可以利用沿河的荒坡、荒灘、林下地和廢棄地擺放木耳袋,建設地擺木耳基地。這一產業的擴大發展,不但可以增加農民收入,還可以解決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的問題。於是從2000年開始,地擺木耳園區開始投入生產。當時規模很小,經過幾年的努力,由過去的幾十萬袋發展到現在專業化種植的一千萬袋,年純收入3000萬元,人均增收2500元,成為立區支柱產業。

  為了不斷壯大產業,區裡先是消除農民顧慮。區村的乾部深入村屯,逐戶、逐地塊地幫助農民研究地擺木耳的生產,幫農民算經濟賬。他們聘請鹼場村食用菌大王杜喜勝現身說法,講述他這幾年發展地擺木耳的成功經驗,激發農民種植地擺木耳的熱情。他們還組織村乾部及農民骨乾三次去綏陽參觀學習,並請專業技術人員舉辦了10多期培訓班,受訓人員達1200人次,為大面積推廣地擺木耳打下基礎。

  該區采取國家投一點、銀行貸一點、群眾籌一點的辦法,對木耳產業進行政策扶持。幾年來,區裡共爭取資金近100萬元,區政府投入20萬元,用於修建塘壩及園區的各項基礎設施。共幫農民貸款1000多萬元,群眾自籌200多萬元,從而保證了地擺木耳生產資金的使用。他們還從各村機動地中撥出200畝地,作為地擺木耳示范地,沿河的荒灘、荒地擺放的木耳袋有關部門免收各種費用。

  為了盡快實現地擺木耳的規模化生產,梨樹區采取了先抓典型、然後再以點帶面在全區鋪開的路子,通過實行黨員帶領、大戶帶動,不斷使地擺木耳產業形成規模化和專業化。第一是典型引路,引進了『958』、『延邊一號』等優質黑木耳菌種,在河西村建立高標准的科技示范園。投資10萬元建立了一處佔地一萬平方米的小塘壩,新上了微灌、噴灌等配套設施,從擺菌、扣膜、澆水、采耳、晾曬等環節上進行標准化作業。為全區種植地擺木耳提供了操作上的樣板;第二是大戶帶動,樹立致富樣板。靠山村的食用菌大戶丁立國擺放5萬袋,當年純收入6萬元。猴石村黨支部吸收五名黨員成立了地擺木耳黨員致富聯合體,變成具備一定規模的專業化連片經營的聯合體,實現了資金、技術、資源、人力的有效整合。通過這些典型示范,使農民看到了發展地擺木耳的優勢。近幾年,農民的生產熱情空前高漲,地擺木耳栽培數量逐年遞增。雙勝村、猴石村、河西村、鳳山村等木耳種植大村都已突破了百萬袋,全區種植數量已達到了一千萬袋,成為全區農民收入的半壁江山。

  為了開拓市場,實現產業化經營。該區采取壯大經紀人隊伍、促進產品銷售的辦法,積極發展專業營銷協會。通過優惠政策吸引,培養了幾百名經紀人,組建了五個協會,利用經紀人去闖市場。他們還以依托龍頭企業、促進產業昇級。組建了『天旭木耳經銷公司』,注冊了『青溝嶺』牌黑木耳品牌。目前,梨樹區的黑木耳已銷往山東、浙江、江蘇等地,打入了北京、上海等大型超市,並同種植戶建立了穩定的供需關系,為黑色經濟的快發展、大發展提供了強大的銷售保障。為將黑木耳產業做強做大,走出一條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化發展道路,梨樹區通過招商引資1700多萬元,在中北村建設了佔地34000平方米的黑木耳及山產品銷售大市場。又向上爭取資金200多萬元,在雙合村組建黑木耳及山產品加工廠,年加工能力5萬公斤,年產值440萬元,純利潤69萬元,安排剩餘勞動力35人。

  梨樹區通過發展『黑色』經濟解決了產業振興難題。並且,通過黑木耳大市場的建立不僅對『黑色』特色經濟發展有利,同時,也牽動了城鎮開發、畜牧業及生態旅游等其它行業的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輻射作用;並推動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湧入,對全區的經濟及各項事業的發展將大有裨益,從而加快了梨樹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步伐。

責任編輯:張喜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