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9日訊 題:龍爪村的『領頭雁』——記林口縣龍爪鎮龍爪村黨支部書記劉長軍
揣著服務父老、富民強村的美好夢想,他帶領黨員群眾探索出了一條發家致富之路,把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省級文明村標兵。林口縣龍爪鎮龍爪村的『領頭雁』劉長軍任龍爪村黨支部書記,曾連續6年被縣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10年獲得牡丹江市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1999年,帶著群眾的期待和信任,劉長軍走上龍爪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面對著素有『人均兩畝,管糊口;貧困戶多,富裕戶走;沙石土路,雨天兒家候』之稱的龍爪村,劉長軍就職誓言擲地有聲,『三年內讓咱村成為龍爪鎮的首富村,磚瓦化率、自來水入戶率、有線電視入戶率和戶農機保有率達到縣級文明村創建標准,實現不了這個目標我辭職!』懷揣著要讓龍爪村成為富村,要讓龍爪村的村民成為富民的夢想,劉長軍開始了一系列的工作。他意識到,要想實現目標,就必須從根本上改變整體落後的局面,經過對龍爪村實地情況的分析考察,劉長軍決定從黨支部抓起,自上而下進行一場深刻的農村變革。
首先從加強支部建設、提高黨員隊伍素質入手,規范了村務、黨務公開,『三會一課』等14項制度,逐步使支部的各項工作走向了正軌,建立了黨員服務區和黨員先鋒崗考核機制,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逐步發揮出來,黨員的變化帶動了全體村民精神面貌的改變。
黨員和群眾的積極性上來了,如何使當地農民富裕起來又成了劉長軍面臨的最大難題。經過仔細研究,劉長軍采取一系列富民強村的措施徹底改變了龍爪村的面貌。大力發展林木經濟強村,堅持每年有計劃退耕還林,近年來集體有林面積增加1200畝,人工林林木30萬株,全村現有人工林面積達到5520畝,人工林林木達到130萬株,總價值約4000萬元,現已成為全村的一座『綠色銀行』。積極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富民。2009年秋村集體累計投資80萬元,興建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的水稻大棚育秧示范園區,共建240平方米鋼骨架大棚50棟,2010年春實際育秧面積達到12000平方米。到2011年春,全村2250畝水田將全部采用大棚育秧,可直接增加村民收入90萬元,形成全村一項新的致富產業。
不僅如此,劉長軍還通過帶領黨員群眾發展生豬養殖、盤活村辦磚廠等措施增加農民收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樂民,加強村屯道路建設。2007年至2009年,在全村四個自然屯逐步鋪築水泥路面,三年內實現全村主、巷道全部水泥硬化,道路總長達17公裡。村裡修了路,村民們都滿懷感激地說:『以後再也不怕雨天一身泥了,這些多虧有了劉書記!』多年來,在劉長軍的帶領下,路修了,村民們喝上安全的水了,農業設備完善了,在2009年投資建設佔地2000平方米的科技文化中心,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同時還加強教育資金投入,為村民新建教學樓,在全村設立『育纔獎勵基金』,對考上大學的學生發放獎勵。
只講付出,不求回報,只願把那顆赤誠滾燙的心,獻給自己至親至愛的父老鄉親和賦予自己生命的這片土地。這就是龍爪村黨支部書記劉長軍,作為龍爪村的『領頭雁』,遇到困難他先扛,遇到風險他先擋。只為龍爪村村民能富裕起來。多年來,劉長軍堅守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默默付出,在放飛夢想和實現人生價值的同時,也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心懷民眾、無私奉獻的赤子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