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超市與哈市蔬菜大戶簽合同 "試水"農超對接平價實惠市民
2011-04-22 09:40:3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天池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哈市呼蘭區富強村富強晨光蔬菜合作社農民在溫室大棚中工作。李天池攝

  黑龍江日報4月22日訊 日前,中央紅超市、大商集團新一百、大潤發、家樂福等大型超市代表與哈爾濱市新興蔬菜加工有限公司、富強晨光蔬菜專業合作社等蔬菜生產大戶和經營組織簽訂了『農超對接』合同,並向商務部門進行備案登記。各大商家紛紛表示要降低門檻,支持農民直供蔬菜市場,簽約農戶承諾為超市提供優質綠色蔬菜。

  政府搭臺 『小農民』對話『大超市』

  今年年初,哈市商務局組織召開了一次『農超對接』協調會,這是該局首次組織的一次規范文本簽約的『農超對接』協調會,哈市商務局流通秩序處相關負責人說:『主要是給農民和在哈的超市提供一個平等對話的平臺,鼓勵「農超對接」,讓農民和超市相關負責人坐到一起,給他們講政策,讓雙方協商。』共有12家農民合作社和在哈10家超市參與了此次『農超對接』協調會。

  該負責人表示,相對而言,『農超對接』中農民是弱者,因此我們盡量讓超市方少設門檻或者不設門檻,盡量給農民提供便利條件;但是農民也要盡義務,送菜入超時要保證做到『保時、保數量、保質量』。

  扣點高、高額門檻費,資金回籠期長等一系列因素困擾著農民,想要進入超市特別是大型連鎖超市很難,而通過政府搭建的平臺,不僅能幫助農民和超市對等商談,避免出現不公平的現象,也提高了農民『入超』的積極性,促進當地蔬菜種植業的發展。

  中央紅超市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徐衛國說,今年我們與哈市三個合作社簽訂合約,簽約之前多次到合作社進行走訪,考察合作社的蔬菜品種、生長環境等,並在品質、價格、新鮮度上作出對比,最終選擇了三家。

  徐衛國告訴記者:『為給農民方便,我們不收進場費,會縮短回款周期,同時,超市將騰出一塊專門的位置,將這些菜單獨陳列賣給市民。除了總店銷售外,還將選一些規模大的分店以及社區店內銷售。』

  采訪中,一些超市負責人表示,最擔心的還是質量問題,希望哈市農民提供的蔬菜能夠『表裡如一』。

  農超對接  推動『小農戶』變身 『大地主』

  近日,記者驅車來到哈市呼蘭區富強村富強晨光蔬菜合作社,此時正是春耕期間,栽植育苗、澆水……合作社內的育苗溫室和溫室大棚內一片忙碌。該合作社主要種植棚室蔬菜,村裡有165戶加入合作社,社裡共有一千多畝的土地。 

  『今年哈市出臺了很多幫扶近郊菜農的政策,對我們合作社來講,政府能幫助我們與超市對接,這給了我們更大的幫助。』該合作社負責人王喜光說:『在年初的協調會上,我們已經與一家超市簽訂合約,目前還正和其他幾家超市進行商談,爭取多對接幾家超市。』

  哈市新興蔬菜加工有限公司也在會上和哈市本土的一家大型超市簽訂了蔬菜供應合同,該公司負責人張輝表示,因為政府搭建了平臺,超市和我們一起坐下來談,所以合同非常合理,門檻費也不高。

  王喜光說,超市對蔬菜質量要求很嚴格,我們合作社已經開始建立蔬菜生產檔案,將其產地、種植、施肥等情況一並記錄下來,以便進入超市後能夠實施農產品追溯,讓百姓吃上放心菜。『超市嚴格要求農產品質量是好事,是對市民的食品安全負責。』

  合作社產品具有單一性、季節性等特點,而超市需要的則是多品種、連續性、跨季節的產品。王喜光告訴記者:『大型超市企業采購量大,往往需要幾十個農戶纔能滿足一次采購量,為此我們和哈市其他幾家合作社聯合,一起向超市大賣場提供蔬菜,彼此互補不足,促進增收,保證蔬菜供應。』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農超對接』不僅讓農民增加了收入,同時也推動農民能夠自覺的按照標准化、規范化模式進行種植,保證蔬菜產品的質量安全;此外,農民也會主動提高組織化程度,由以往分散單一走向統一合作,並引進現代企業經營方式和管理模式,建設自己的標准化生產基地,以此來擴大生產規模。

  季節原因  制約哈市『農超對接』

  哈市冬季漫長,冬春是蔬菜生產淡季,外埠菜佔據本地市場,偶爾有本地菜也品種單一,且數量不多,而且哈市冬季蔬菜生產成本較高,進入超市後,賣的價格也會很高。

  面對此種情況,哈爾濱市商業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沈欣說,政府應當自建,或者引導大型企業來建立一座保鮮庫,幫助農民儲藏蔬菜,在冬季時銷售給超市。

  沈欣告訴記者,哈市鼓勵『農超對接』,應當先重點抓示范、樹典型,以點帶面,讓典型個體帶動周圍大眾來參與到其中。他表示,『農超對接』是農業走向產業化、現代化的苗頭,發展『農超對接』的關鍵是要提高農業、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提高合作社帶頭人的生產能力、管理能力、市場意識,培養出優秀的組織和管理人纔。『要培養出合格的組織和管理人纔,不僅是要房屋、設施改變,同時還要加強軟件建設,特別是人纔培養和意識改變。』

  也有專家表示,要通過社會和高校力量加強對農民、農村帶頭人的培養。一方面組織各種社會教育力量,對合作社帶頭人進行專業化培訓,使他們具備現代農民的素養和能力。另一方面增開高校涉農專業,培養更多的農民大學生,讓更多的人纔流向農業、農村。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