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腳步堅實向前。在經歷了農村土地聯產承包、農業產業化等一系列改革浪潮之後,牡丹江市農村的生產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
經濟發展了,社會進步了,下一步牡丹江市農村的改革和發展走向何方?在市委十屆十五次全會上,牡丹江市從統籌城鄉發展的高度,明確提出建設一體化發展先行城市,努力打造城鄉共生共榮、和諧發展的一體化新格局的目標。在這一進程中,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對牡丹江市來說可謂是一個全新的探索和嘗試。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如何更好地把握農村新型社區的內涵、認識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對牡丹江市農村社會發展的多重效應、如何為加快推進農村新型社區建設開好頭、起好步,是當前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課題。
緣起隱形『短板』
『建設農村社區,就是要大力推進政府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打破公共服務產品供給上的城鄉二元結構。』提起牡丹江市加快推進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市城鄉統籌辦相關人士道出了這樣的初衷。
『V』,一個世界通用的勝利符號,但對城裡人和鄉下人來說,卻另有一番滋味。
近年來,通過結構調整,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牡丹江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連年攀昇,全市城鄉人均收入比達到了1.5?1,低於全省的2.4?1和全國的3.3?1。雖然牡丹江市城鄉間經濟收入的『V』字距離在拉近,但公共服務等無形距離的拉近速度,卻並不盡如人意。
在牡丹江市農村,公共服務缺失仍是普遍現象,比起城鎮居民,這裡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軟硬件建設更不可同日而語。如何服務好全市近200萬農村居民,不僅是我們必須直面的現實問題,更是牡丹江市建設城鄉一體化發展先行城市一道繞不過的『坎』。
實事求是地說,近年來,牡丹江市相關部門一直致力於把公共服務送到農民手,但效果卻並不十分理想,這一方面是因為牡丹江市村屯數量龐大、位置分散,以自然村為單位實施公共服務成本過高;另一方面是受經濟發展所限,在原有體制框架下運作,讓有限的政府財力、人員和公共服務資源,直接延伸進入每一個村莊並不現實。
補齊農村公共服務的『短板』,必須像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晶川所指出的那樣,要以更大的魅力抓改革,堅持創新發展,建設一體化先行城市。加快推進農村新型社區建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建設農村新型社區上,近年來,山東、浙江、遼寧等省份已經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他們通過農村社區建設這一平臺,將城市中已經成型的社區服務模式因地制宜地『搬』到了農村,讓農民在家門口也享受到了城裡人的待遇。
『農村新型社區不僅是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的平臺,也是轉變政府職能,打造服務型政府的用武之地。』市城鄉統籌辦相關人士介紹說,近年來,許多部門在農村社會建設過程中常常感到鞭長莫及,無法全面深入。但隨著牡丹江市農村新型社區的建設,像國防教育、司法調解、勞動保障以及『農家書屋』建設等等,都可以在農村社區找到有效的平臺和陣地。
『眾流歸一,各部門借助農村社區深度參與農村社會建設的過程,也是在農村打造服務型政府的過程。』專家如是說。
放大聚合效應
農民因聚而合,農村因聚而變。
近兩年,牡丹江市已有97個村啟動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佔到了全市行政村總數的11%,通過積極的探索與實踐,農村新型社區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多重聚合效應正在顯現。
『建設農村新型社區,在更好地為農村提供公共服務的同時,還將進一步吸引農民集中居住,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對於專家的這一觀點,穆棱市興源鎮東村村民們頗為認同。
2009年,穆棱市引入農村新型社區的理念,在興源鎮啟動了東村示范新村建設。兩年來,在這片曾經的廢棄地上,村民不僅住上了寬敞的新居,村裡還建設了近萬平方米的文體廣場、2000多平方米的鄰裡中心及警務室,就連興源鎮『溝裡』農民們也開始著手在這裡安家。而對於寧安市明星朝鮮族社區來說,通過大手筆的建設,不僅江南鄉13個朝鮮族村屯的村民表達了強烈的入住願望,還吸引了蘭崗等周邊鄉鎮8個朝鮮族村屯的目光。
『農村社區建成後會引來人流、物流、信息流向中心村聚集,有利於發展農村社區經濟,拓寬社區居民的增收渠道。』對於農村社區的聚合效應,專家從發展社區非農產業的角度進行了這樣的解讀。
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在加快推進農村新型社區建設中,牡丹江市還將適時推進農村產權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等改革,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來推動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對此,專家解釋說,農業產業化講究的是經營集約化、規模化,但在村與村甚至戶與戶之間,由於缺乏直接、緊密的協作渠道,往往各自為戰,難以形成規模。在農村新型社區建設中,牡丹江市將大力推進的一系列轉變農村生產方式的改革,將進一步明晰農村產權、推進土地流轉,從而加快農村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流動。
同時,專家還認為借助農村社區平臺,農業技術推廣、動物防疫等都可以更好地發揮作用。市農委相關部門正計劃利用社區平臺,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的專業化組織化程度。而全省東部肉牛加工龍頭企業——『穆棱皜月』則十分看好興源鎮東村的社區化建設,正計劃向社區派駐技術人員。
『社區是一個開放性的社會組織,牡丹江市農村社區建設還將加快農村精神文明的建設。』專家認為,社區化使村與村、戶與戶的交往更加密切,使村民的生活圈放大,生活趨向開放,有利於削弱自然村的宗族勢力,有利於促進村民間的互助服務,促進鄉風文明。同時,一個個農村社區就是一個個文化服務圈,隨著社區功能的不斷完善和向中心村聚集融合,文化服務圈將逐漸成為文明輻射圈,在精神層面上加速著非中心村群眾向中心村聚集融合和城鄉一體化進程。
『隨著農村生產方式的加快轉變,傳統的生產生活形態也因此發生改變,新的農村社會生活共同體將隨著農村社區建設而逐步形成。』談起農村新型社區對牡丹江市農村社會形態的影響,專家這樣認為。
把握推進關鍵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牡丹江市地域廣闊,農村發展水平不均衡,村間距離較遠,『空殼村』、基礎薄弱村較多,農村乾部群眾思想還比較保守,這些都決定了牡丹江市在農村新型社區建設上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結合地區實際,探索出一條具有牡丹江特色的建設之路。
『牡丹江市建設農村新型社區首先要立足長遠發展,科學規劃農村社區建設布局』。專家表示,要充分發揮規劃在牡丹江市農村新型社區建設中的統領作用,要按照『布局合理、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在充分考慮基礎設施建設、企業用地、群眾生產生活、農業發展等因素的前提下,高點定位,科學謀劃,逐步實施。同時,要在嚴格程序、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對農村社區房屋及配套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進行科學規劃布局建設。
農村社區的設置模式,包括服務的范圍、組織形式、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等,是農村新型社區建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對此,專家表示,要充分學習借鑒兄弟省市較好的經驗和做法,從牡丹江市實際出發,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的基礎上,按照因村制宜、方便群眾、利於管理、便於發展的原則,進行大膽探索,創造出具有牡丹江市地域特色的農村社區模式。
『建設農村新型社區必須充分尊重農民的意願,發揮好農民的積極性。』專家表示,建設農村新型社區要以保障農村居民權益為出發點和立足點,支持民生為先、富民為先,堅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不能搞強迫命令。在推進過程中,要突出重點,循序漸進,選擇條件成熟的村屯率先啟動,並按照試點先行、典型引路、由點到面,全面推進的基本思路,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全市的農村新型社區建設。
此外,專家還特別提出,在破解建設農村新型社區遇到的資金難題上,牡丹江市一方面要聯合財政、民政、建設等有關部門,加強對涉農資金的整合使用,集中『精力』辦大事。另一方面要充分運用市場機制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通過綜合運用土地、信貸和規費減免等優惠政策,打造融資平臺,吸引龍頭企業、社會資本的積極參與,破解牡丹江市農村新型社區建設『錢從哪裡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