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難忘仁愛大醫的赤子情懷——緬懷恩師於維漢
2011-05-04 17:07:26 來源:東北網  作者:吳萌 王蕊 岳雲雪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這是一位魁梧帥氣、醫術高超、與農民同吃同住,紮根病區數十載的地方病研究專家。隨著對克山病病例的積累,克山病發病學、病理學特點的明確,他研究出了冬眠加補液擴容和他大力推從的大量維C等治療方法,給急型克山病帶來了90%以上的治愈率。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於維漢,為地方病防治奉獻了畢生經歷。在學生眼中,他不僅為克山病防治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也是帶頭奔赴農村開展醫療工作的典范。今天我們請到了於維漢的學生,哈醫大二院心內科教授關振中,一起回憶當年於老師在學校、病區奮斗的點點滴滴。

   東北網5月4日訊(記者 吳萌 王蕊 岳雲雪)『我的一生都在受於老師言傳身教的影響。從學生時代到克山病研究時期,直至今日我搞臨床研究。』哈醫大二院心內科教授關振中這樣追憶著自己的恩師於維漢。

  關振中回憶起最初對於老師的印象,多數還是從同學或其他老師那裡聽來的。魁梧、帥氣的形象,令人佩服的語言能力。跟隨於老師給病人查房時,看於老師查體,手指敲擊時,仿佛彈鋼琴一般,而且診斷極為准確,在場的同學們都對於老師高超的藝術羡慕不已。

  畢業後,聽從安排留在哈醫大二院心內科的關振中,為了能更好的宣傳於維漢,與另兩位同學共同編寫了一個小歌舞劇形式的節目《我們的教授》,演示的是於維漢老師在克山縣防治克山病的一個冬天,車到克山火車站接下鄉實習學生的事情。黝黑的臉龐,很長時間沒刮的一臉大連毛胡子,頭戴一頂大狗皮帽子,身穿一身白茬皮大哈,腰間紮了一條麻繩,腳上一雙棉靰鞡鞋,趕著一輛老牛車,到火車站接來克山縣實習的醫學生。接到的實習學生坐上了他趕的牛車和他一道嘮個不停。『老大爺今年收成怎麼樣』、』老大爺今年雪大嗎』、老大爺你住在哪個村呀』,以為他是一個農村老大爺。到實習點一介紹,同學們纔知道原來他就是我們的於教授。受到於維漢平易近人、肯於吃苦、刻苦鑽研精神的感染,追隨於老師的腳步來到農村,關振中也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克山病病區。

  工作條件是艱苦的,小時候生活在農村的關振中無論如何也沒想到,於維漢教授居然也能欣然接受這艱苦的環境。『每到冬天於老師帶我們到富裕縣繁榮鄉的克山病研究點搶救病人和研究克山病。坐著馬爬犁冒著刺骨的寒風巡回在茫茫的雪原上。在馬爬犁上被凍得下地10多分鍾不會走路,經常是凍傷手足。有時搶救病人連續作戰又累又困,夜間從馬爬犁上掉到雪地裡都不醒,趕馬爬犁的人找回來還睡得很香。』

  最讓關振中揪心的,是他開車送於維漢到齊齊哈爾去參加地方病會。雨雪交加的天氣,路上全是冰,駕駛的吉普車在離齊齊哈爾還有幾公裡的地方不慎翻入溝裡。當時清醒的關振中發現,汽車頂棚的鐵杠壓在了於老師的後頸部,於老師的臉由紅變紫,漸漸不能呼吸。年輕力壯的關振中雙手抓住壓住於維漢頸後的鐵杠,像舉重提杠鈴一樣連拉十幾次纔將其拉彎。當時,於維漢清醒後的第一句話就是,『這不怪你,責任都在我這裡』。住院期間,在病榻上養傷的於老師也沒忘記每日翻看病例,查詢病人病情。

  『於老師和病區的農民熟得很,稱兄道弟;不管多髒的屋子,上炕就坐;不管孩子有沒有鼻涕過去就抱;老鄉盆裡的大餅子拿過來就吃。當時鄉下那種落後條件,看病人他從來沒閑過贓沒閑過味。』關振中回憶起當時於維漢的教導,一個好醫生是在病人的身邊成長起來的,聽他的聲音和痛苦的敘述、看他的表情、細心觀察他的痰、他的尿、他的便,纔能真正的了解病情。不僅要掌握望、觸、扣、聽的基本功,心電圖、X光、超聲心動圖等都要自己親自操作親自診斷。關振中認為,這些教誨在以後的臨床工作和研究工作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隨著病克山病病例的積累,克山病發病學、病理學特點的明確。克山病區、冬季、生育期婦女和成長期兒童、癥狀、心髒體征、血壓、脈搏、心電圖、X線、心動超聲等多方面的手段,克山病的診斷治療越來越得心應手了。在於老師提出來的提出的冬眠加補液擴容和他大力推從的大量維C.等治療方法的應用下,給急型克山病帶來了90%以上的治愈率。關振中感慨道,『於維漢院士為克山病貢獻了畢生精力,留給後人的不單單是治療方法,他的醫術、醫德也影響了一大批醫生全身心投入到醫療衛生事業中去。』

 

責任編輯:連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