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齊齊哈爾5月11日訊 『五一』期間,市民穆女士在卜奎大街某家電商場相中一臺冰箱,和商場導購小姐商量能讓利多少時,發現老規矩『砍價』不靈了,被告知只能讓利100元。原來,最近這家商場開始實行『明碼實價』銷售商品,以往動輒好幾百甚至上千的『砍價』空間,據說已經被取消。穆女士這下為難了,買東西不講價,沒有買到所能承受的價位,總感覺不舒服。
在齊市家電商場裡購買商品,市民討價還價已成慣例,『砍價』成為市民購物的習慣。商家也是在與市民『砍價』過程中,賺取利潤。多年來,家電行業形成一套定價規則,就是供應商會給家電商場提供兩個價格,一個是價簽上的掛牌價,一個是最低零售價。家電在銷售過程中,賣場導購人員也是隨機應變,最終的成交價格在兩個價格之間,有時一件商品在討價還價中,竟然相差上千元。
一件商品的掛牌價格總是虛高,市民購買時當然要『砍價』,可是費了半天的『口舌』,自己也不知道『水分』擠乾沒有。市民楊先生年初在某家電商場相中了一臺品牌電視,當時掛牌價格是14999元,經過與銷售人員幾個回合『較量』,以13999元價格拿下。幾天後,楊先生又去閑逛,沒想到的一幕出現,當初信誓旦旦說是最低價的銷售人員,這回13799元價格就賣給了一對年輕人,讓楊先生非常郁悶,並期待著有一天家電能夠明碼實價銷售。
據了解,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今年2月26日發出《商業連鎖經營企業規范價格行為倡議書》。倡議書內容針對合理定價、規范標價、明碼實價、完善價格管理制度、杜絕價格違法行為等方面提出行業自律要求。沃爾瑪、家樂福、物美、蘇寧、國美等近40家大型零售、服務和供應商企業簽署了倡議書。
日前,記者走訪了我市部分家電商場,發現家電銷售明碼實價還是有水分。在卜奎大街中段某家電商場,某品牌的空調機,標牌價格2899元,導購人員告訴記者,如果不參加商場的促銷活動,找商場經理指示價格可以讓利到2799元。而在相鄰的一家家電商場,電視、音響、冰箱、洗衣機等也都是標價明確,但不少商品也可以『砍價』。在該商場銷售熱水器區域,銷售人員看到記者諮詢價格,就推銷起某國內知名品牌熱水器,標價1699元可以讓利到1599元,當記者問銷售人員,家電不都是明碼實價銷售嗎。銷售人員卻解釋,這是商場的促銷價格,過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
針對家電業規范價格問題,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某家電商場經理告訴記者,家電銷售價格在不透明的情況下,消費者購買成本和討價還價能力有著直接影響。當消費者購買家電時,自己費心費力不說,商場也要為此付出交易效率低、時間成本上昇的代價。目前從家電行業來看,如果每家商場都遵守倡議書的相關規定,履行價格承諾,消費者與商家都將省時和省力,商家也可以在消費者的可信度上取得長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