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齊齊哈爾
搜 索
甘南縣水稻育苗大棚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
2011-05-12 11:06:36 來源:東北網  作者:高長利 李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12日訊 (記者 高長利 李倩) 近年來,甘南縣高度重視水田開發,以水稻育苗大棚建設為重點,加快推進水稻標准化生產。2008年以來,全縣水稻面積由18.8萬畝發展到36.8萬畝,實現了三年翻一番目標;新建水稻育苗大棚8741棟,大棚育苗比例由原來的10%增加到74.9%;水稻平均畝產增加10%以上,稻農人均增收1000元。

  (一)政策傾斜,重點支持。在落實好省級財政補貼的基礎上,甘南縣委、縣政府出臺了水稻育苗大棚建設扶持政策,特別是對大棚育苗小區建設給予重點支持。在小區建設用地方面,對新開發水田區,必須預留出育苗用地,用於集中育苗小區建設;老水田區有機動地的,優先發包給水稻育苗戶,用於建設育苗小區;沒有機動地的老水田區,采取反租倒包的形式,由村集體租賃土地,包給水稻育苗農戶建設育苗小區,有效解決了育苗小區建設用地難題。在資金籌措方面,縣財政對新開發水田整地每畝補貼10元,並且給予信貸扶持政策,每畝優先貸款500元。加大項目資金捆綁使用力度,三年來共整合水務、電業等部門資金540萬元,捆綁投向育苗小區配套井、電、路、棚內微噴等基礎設施建設,每個大棚育苗小區配置1眼機電井,棚內安裝配套的微型噴灌設施,設置通風口,棚間挖排水溝,有效提高了大棚育苗小區建設的規范化、標准化水平。

  (二)多措並舉,強力推進。在水稻大棚育苗小區建設上,創立了『兩個領建』、『一個推進』的建設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兩個領建』:即農民專業合作社領建。依托甘南縣永青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等為代表的8個水稻專業合作社,統一組織社員建設集中育苗小區13個,建設大棚486棟。水稻種植大戶領建。動員扶持水稻種植大戶利用自家的旱田或租賃別人的旱田建水稻大棚育苗小區,涉農相關部門向牽頭大戶提供配套設施,既扶持了水稻種植大戶,又起到了科技引領的示范作用。全縣現已有43個水稻生產大戶領建了育苗小區,輻射帶動農民新建大棚612棟。『一個推進』 :即整村推進。鼓勵引導長山鄉人民村和寶山鄉一心村、興塔村等水田專業村加快育苗大棚建設進度,實現整村水稻育苗大棚化。僅去秋以來,三個村新建育苗小區6個,建設大棚204棟,全面消滅了小棚育苗。

  (三)健全機制,長效管理。一是強化責任落實。將水稻育苗大棚建設納入縣級目標考核體系,將具體任務分解落實到相關責任部門和鄉村,由縣農業局對水稻育苗大棚建設標准、工作進度、管理程度、發揮作用等情況進行統一考核,並嚴格兌現獎懲。各鄉鎮、村屯分別落實了專人負責水稻育苗大棚的管理和日常維護,縣農業局定期督查。二是強化指導服務。縣、鄉兩級農技部門劃定責任區,按小區定崗定位,全程指導,跟蹤服務。在全縣范圍內推廣新基質育苗和隔寒增溫超早育苗的試驗示范,進一步提高了大棚育苗的科技含量。農技人員進行全程技術服務與指導,在每棟大棚內掛上水稻育苗明白卡,切實保證水稻按程序科學育苗。三是強化監督管理。對水稻大棚建設補貼資金實行定向使用,補貼資金不直接發給農戶,通過政府招標,確定有資質的大棚生產企業,實行政府統一采購,用補貼資金直接從企業購買大棚,既保證了大棚建設標准,又有效避免了農民把補貼資金挪作他用。同時,明確規定水稻育苗小區大棚的產權歸村集體所有,三年內不得以任何形式轉歸個人,三年之後可以轉歸個人所有,但不能變賣出村,只能在本村使用。2008年秋季以來所建的水稻育苗小區數量和規模三年內不得縮減,減少的大棚數由縣政府收回,發放到新建小區;散建的水稻育苗大棚,產權歸育苗戶所有,三年之內只能在本村流轉使用,確保水稻育苗大棚實現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