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5日訊 題:龍江醫派——傳承黑龍江中醫藥文化與學術精華
記者 王蕊 吳萌
『龍江醫派』是我國近現代北方新崛起的中醫藥學術流派,是黑龍江省獨特的歷史、文化、經濟、地理諸多因素作用逐漸形成的,有著鮮明地域和黑土文化特色的學術流派,在近百年的發展中,薪火相傳、不斷創新,形成了鮮明的學術特色。
高仲山是我國近現代著名中醫學家、著名中醫教育家,為黑龍江省四大名醫之首,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與黑龍江省祖國醫藥研究所創始人,為現代黑龍江中醫藥事業做出了卓越的開拓性和奠基性貢獻。2010年,時值高仲山先生百年華誕之際,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李大寧指出,是高仲山開創了『龍江醫派』。為了紀念高仲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整理了高仲山在開創龍江醫派中的學術思想、臨床經驗、教學與管理實踐等,組織編寫了《龍江醫派創始人高仲山學術經驗集》,是高仲山六十載臨證經驗之菁華,是『龍江醫派』精髓之匯聚。
高仲山——開龍江醫派之先河
『高仲山沈潛學術、興學勤政,是龍江中醫之領袖,也是龍江中醫史上的一座不朽豐碑。』《龍江醫派創始人高仲山學術經驗集》主編、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流派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基礎學院院長姜德友告訴記者,高仲山出生於中醫世家,幼承庭訓,矢志從醫。1931年8月,作為上海中國醫學院首屆畢業生,高仲山來到哈爾濱創業。而在當時,西醫已經傳進中國,中醫面臨被排斥的現狀,甚至被人稱為『舊醫』,打擊了許多中醫從業人員的信心。高仲山在一次又一次捍衛中醫的同時,勵志要振奮龍江中醫之士氣。
為掌握當地的中醫水平,了解中醫界知名醫者,他遍訪並結識了哈爾濱地區有一定聲望的醫學名宿。在取得大家的信任後,他團結匯聚了各方力量,於1937年成立了中醫學術團體『哈爾濱漢醫學研究會』,並被推選為會長。以擴大中醫影響、宣傳中醫文化為己任,高仲山創辦主編了《哈爾濱漢醫學月刊》,並親自撰文闡述中醫醫理,報道臨床經驗,逐漸吸引更多熱愛中醫並對中醫學有獨到見解和體悟的人參與其中。通過刊物的流通,高仲山很好地團結了全省中醫人士,在偽滿時期、最艱苦的條件下,挺起了中醫人不屈的脊梁,吹響了龍江中醫前進的號角。
高仲山在熱心中醫事業的同時,已經開始思考中醫事業的傳承與發展,興辦學校的想法在高仲山心中慢慢滋生。在上海的學習經歷對他繼承和發展中醫,創辦中醫學校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高仲山立志興辦培養新型中醫的醫學教育。
20世紀30年代初的哈爾濱還不具備辦學條件,高仲山通過開設中醫函授教育和創辦『漢醫講習所』來培養中醫人纔,他和夫人在診病之餘挑燈夜戰,刻鋼板、編講義、裝訂成冊、分發郵寄給分布省內外各地的函授學生。1941年,高仲山創辦『哈爾濱漢醫學講習會』,並以漢醫學研究會為依托,為中醫進修提高、交流心得經驗、磋商疑難問題提供了平臺。為了辦好講習會,高仲山率領一些熱心會員租借校捨,編寫和印刷講義,安排各科教師授課。開課後,他隨班聽課,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並親自講授《傷寒論》等課。講習會舉辦兩期,培養出五百名水平較高的中醫,他們經過當局考試,取得了開業行醫的資格證書,成為全國中醫界的中堅力量。
新中國成立後,高仲山更加大力推廣中醫教育,培育後備人纔,高仲山先後創辦了哈爾濱市中醫進修學校、黑龍江省中醫進修學校、牡丹江衛生學校、黑龍江省中醫學校,為構建黑龍江中醫規模教育,在全省各地訪賢納士,調集中醫精英,凝聚中醫師資力量,使黑龍江地區中醫辦學的規模和層級,不斷擴大和提昇。經高仲山多年努力,1959年,黑龍江省政府和中共黑龍江省委決定委派衛生廳廳長羅恕、副廳長高仲山等人在黑龍江衛生乾部進修學院的基礎上創建黑龍江中醫學院,高仲山擔任副院長,黑龍江中醫藥高等教育自此正式開始。
同時,他還很重視學術研究工作,50年代初,他創辦了祖國醫藥研究所,即現在的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自此,『龍江醫派』悄然形成,它不僅是歷史的產物,同時對黑龍江省未來中醫事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龍江醫派——載北方中醫之精華
在中醫學術千年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學術流派,在爭鳴中互相滲透、發展、融合,最終形成了中醫學『一源多流』的學術及文化特色。姜德友院長告訴記者,中醫學術流派的形成主要受學術思想、學術傳承、歷史背景、地理氣候因素等因素的影響,從而不同學派各有自己的特點。同時,具有深厚的學術內涵和一定影響力的中醫專家群體更是流派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
姜德友介紹說,目前,在我國已湧現出九大學派,如江蘇有孟河醫派和吳中醫派,安徽有新安醫派,浙江的錢塘醫派和永嘉醫派,廣東的嶺南醫派,江西有旴江醫派,湖南有湖湘醫派等,都具有一定的群體性、學術性、繼承性、地域性和輻射性。
而在北方,由於接壤俄羅斯,地處比較荒蠻的地帶,寒冷的氣候、文化背景與南方相差較大,龍江地區學術流派的發展相對南方較為緩慢。而中醫學術講究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在北方在用藥量上更大一些,高發癥以寒病為多數,如心腦血管疾病、風濕、腎病、糖尿病等都與氣候因素密切相關。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包括高仲山、馬驥、韓百靈、張琪四大名醫,及張金衡、金文華、華廷芳、吳惟康、孟廣奇等新時代的黑龍江名中醫群體。他們在黑龍江省特有的地域環境和文化背景下,在動蕩不安、不斷更迭的歷史條件下,互相擷取交融,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骨傷科、針灸科等,各成體系,各有學術經驗特點,並有論著傳世,蘊成了氣質獨特的龍江醫派,凸顯了在對北方地區的疾病防治中的優勢。
作為龍江近百年來中醫理論與思想的薈萃精華,《龍江醫派創始人高仲山學術經驗集》挖掘整理匯集了高仲山著作、醫論、醫話和醫案等,當中的內容不僅治療常見病癥,更有針對北方地區地方疾病的獨到觀點闡述,多數論證內容更是高仲山臨證的精髓所在,如書中記載的中醫婦科理論和方劑對現代中醫婦科臨床仍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用價值,對中醫婦科人纔培養以及黑龍江未來的婦科學發展意義重大;如書中記載養陰清肺湯治療白喉、桃紅四逆湯治療乾霍亂、加減滋陰清肺湯治療猩紅熱等熱病療效良好的配方。另外,高仲山編寫的《漢藥丸散膏酒標准配本》也收納其中,這是我國最早的行業標准中藥配本之一,現今仍有很多中藥廠以此作為生產某些傳統中成藥的規范和標准。
黑土中醫底蘊——彰龍江中醫之風采
作為《龍江醫派創始人高仲山學術經驗集》的主編,姜德友院長傾注大量心血,將此書編纂完成,並表示此書是研究高仲山學術思想和總結高仲山臨床、教學、科研與管理經驗必備的重要文獻,是龍江醫派挖掘研究的開山之作、創新之作,此書的編纂完成,對挖掘龍江醫派學術精髓具有極為重要的史料價值,不僅對推動黑龍江中醫藥的進步產生深遠影響,對促進中醫學術流派的研究和傳承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龍江醫派』的形成與發展是黑龍江中醫藥學說理論產生和創新的土壤。姜德友院長向記者介紹說,在整理完學術經驗集後,他們並沒有閑下來,為了傳承龍江醫派著名醫家學術思想,眼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全面、完整地整理出更多有關『龍江醫派』的珍貴資料、文獻和配方,為醫學理論創新提供堅實的基礎。目前,他們仍致力於龍江醫派相關資料的搜集與匯總,並同時整理編寫如馬驥、韓百靈、張琪、華廷芳、鄒德琛、吳惟康、白郡符、陳景河等其他著名醫家的書籍,編纂《龍江醫派系列叢書》,將在科學出版社相繼出版。
姜德友表示,他們將紮實地接過前輩的接力棒,更深入地研究中醫的內涵、優勢、精華。同時,通過文獻的整理和教育工作的繼續,他們將從中培養一批熱愛中醫事業、擁有深厚中醫理論的人纔,使『龍江醫派』的精華薪火相傳,壯大『龍江醫派』,形成解決東北地區特色疾病的堅實醫學力量。
對不同流派的繼承和實踐,是造就特色中醫的重要方式,也是為中醫文化繁榮、百家爭鳴、內涵豐富提供的有力保障。『龍江醫派』將成為黑龍江省中醫藥人纔培養與成長的核心動力,還是傳播黑龍江中醫學術的主體力量,對於促進中醫藥學科建設與事業的發展,激勵青年中醫學子,對中醫新生力量的培養和提高,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