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8日訊 為有效開展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大興安嶺地區積極開展科研和技術推廣,提高測報准確性,全面推進無公害防治,探索生物防控途徑,提高了科學防控能力水平,有效遏制了『無煙火災』林業有害生物高發的態勢。
由於早年對森林的過量采伐及森林火災等原因,使自然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天然林退化、人工林面積增加、樹種單一、抗逆性差,造成我區的林業有害生物進入高發期,針對這一實際,我區對主要林業有害生物實施專項治理,保證了林業有害生物發生不成災,防治『四率』指標均好於國家標准。我區啟動的松針紅斑病工程治理,3年累計防治面積75.6萬畝,感病指數降至35;為期3年的國家級鼠害工程治理,治理面積169萬畝,鼠口減退率78.9%;2006年對十八站和韓家園林業局火燒跡地實施性信息素誘殺落葉松八齒小蠹,防治3萬畝,蟲口減退率20%。目前,全區懸掛鳥巢28000餘個,築巢率達40%。『十一五』期間,全區有害生物發生面積為942.75萬畝,較『十五』時期降低了49.9%。
抓住國家實施主要森林病蟲害防治體系基礎設施建設的有利契機,我區結合自身實際,積極向上爭取資金,並加大自身投入,累計投資2000餘萬元,先後實施了『楊樹天牛防治體系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楊樹天牛等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預防體系建設項目』和『有害生物綜合防控體系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並配備了高射程車載噴霧機等防治機械253臺,噴藥車、除害處理車和檢疫防治車23輛,監測調查摩托車86輛及先進的監測、檢疫、防治儀器和現代化辦公設備,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監測預警體系、檢疫御災體系、防治減災體系、應急救災體系。『森林植物檢疫信息系統』、『森林病蟲害防治信息系統』的全面應用,實現了防治、檢疫信息傳輸和管理的網絡化。截至目前,已建成國家中心測報點9個,國家級標准站5個。
大興安嶺地區積極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攻克生產工作中的技術難題,先後有27項科研項目獲得國家、省、地級獎勵,並逐步在防控工作中推廣應用,探索出了一條適合當地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科學道路。完成的『森林病蟲害控災減災綜合技術研究』、『3S技術在天幕毛蟲災害監測中應用研究』等4項研究項目,在森林病蟲災害的早期監測和重大災害評估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同時,在鼠害、黃褐天幕毛蟲、小蠹蟲等防治措施上,實驗推廣了驅避劑、防啃劑、生物制劑、信息素等新型無公害防治藥劑和物理機械防治措施,完成了對傳統藥劑的更新換代,並積極探索招引食蟲鳥滅蟲和招引蛇、猛禽消滅害鼠等生物防治技術。
為使監測預報工作科學化、規范化,大興安嶺地區先後制定並實施了《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程度統計標准》、《林業有害生物調查次數與時間》等標准和辦法,應用『3S』技術監測林業有害生物災害,解決了森林面積大、路網密度低,深山腹地災情監測難度大等問題,監測災害面積最小單元可達15畝,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擴大了監測覆蓋面。全區建成監測預報站點97個,專、兼職測報人員達673人,實現了專群結合、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