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0日訊 5月12日清晨,一場不期而至的沙塵天氣襲擊哈爾濱:昏黃的天空、嗆人的乾土味、瞇眼的沙土,最差能見度不足百米……市民一覺醒來發現眼前變成了土黃色的世界。
這場今年首次沙塵天氣盡管來得有點晚,卻不能掩蓋近年來冰城沙塵天氣多發的事實。有關統計資料顯示,哈爾濱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出現的沙塵天數較多,尤其是上世紀70年代年平均4.5天,80年代為4.1天,90年代最少,年平均只有2.2天。但進入21世紀後,我市沙塵天氣又呈增多趨勢,2001-2003年共出現21天,此後至今雖沒有氣象部門對於沙塵天氣的進一步統計數據,但在氣象專家的印象中『每年不少於四五次』,其中能見度不足300米的揚沙天氣近20次。
哈爾濱的沙塵天為啥越來越多?這些沙塵是從西北空降還是就地起沙?雖然這場沙塵天氣已結束,但從市民到相關專家對於沙塵來源的爭論卻未平息。
『外來空降說』遭質疑
氣象部門認為,此次我市遭遇的沙塵天氣由內蒙古沙塵暴造成。這似乎再次印證了一直以來哈爾濱的沙塵天氣緣於西北、內蒙古這一思維定式。但環保界卻不這麼看。一位環保專家直言,『西北沙漠沙地未必是我市沙塵天氣的源頭。』
他說,對已有的我市和西北地區的沙塵暴沈降物粒度研究證實,二者的成分明顯不同。我市沙塵暴沈降物以粉沙為主,而國內所有沙漠沙地中的沙多為細沙,粉沙及黏土含量極少。對比蘭州、敦煌、武威、北京等地的沙塵沈降物粒度,我市沙塵沈降物的粒度是迄今為止國內所見報道中最粗的,沙塵沈降物的粒度也大大高於黃土高原區的黃土。這位環保專家認為,哈爾濱遠離西北沙漠和黃土高原,沙塵沈降物粗顆粒含量應低於上述等地,而黏粒含量應高於上述地區。但哈爾濱沙塵沈降物含有大量的粗顆粒物質,遠高於上述地區,而黏粒含量則大大低於上述地區。這說明哈爾濱的沙塵沈降物不太可能是高空氣流攜帶而來的內陸遠源物質堆積。另外,沙塵沈降物中大量的沙粒組分也不可能作長距離的飄移。
『我市沙塵沈降物中大量粗顆粒物質的存在表明,哈爾濱或周邊鄰近區域是頻發沙塵天氣的主要來源。』在環保人士看來,把我市沙塵天氣的罪魁禍首歸結為外來沙源有失公允。
然而,氣象專家對上述觀點持保留態度。市氣象臺副臺長陳莉認為,哈爾濱內部的確存在著一定的『就地起沙』因素,比如城市擴展區域的疏松地表裸土、河床及漫灘細粒衝積物以及市內地表建築沙土等,都為沙塵天氣形成提供了條件。此外,市區內沒有綠化的『光板路』、建築工地、無蓋殘土車等,都會造成『就地起沙』。但不可否認,造成哈爾濱沙塵天氣的主要原因還是外來沙源。『本地沙源不會形成如此嚴重的沙塵天氣。』陳莉的依據是,從大氣環流角度分析,日前的這次沙塵天氣源於上游內蒙古地區。但她也表示,之前幾年的沙塵天氣來源『不好判斷』。
內外六處沙源威脅市區
『目前哈市已面臨內外6處沙源威脅。』來自林業部門的信息似乎為環保人士的觀點提供了佐證。
據介紹,我市西南部的拉林河一線的流動沙帶,距市中心不到40公裡;東北部的道外區民主壩外和阿城巨源鄉松花江行洪灘地、草原濕地,最多時有3萬多畝土地沙化,其中嚴重沙化面積達1.5萬畝;西北部的松北區萬寶、樂業、對青等地沙化地近千畝。西南、東北、西北三面沙化帶直接包圍了我市,三面環沙直接威脅著市區。
與此同時,城市外圍的沙地也步步緊逼。我市西部、西南部、西北部方向各有一處沙源,其中嫩江沙地南端距市區僅200公裡。我市春、秋季偏南、偏北風交替變更,而內外沙源6處沙化地段恰在貫透風道之中,遇乾旱、大風時節,極易引起沙塵天氣,甚至沙塵暴。
『哈市沙塵天氣形成的機理是多方面的』,省林業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樹平說,哈爾濱在地理分類上屬森林草原區,整個地區地勢平坦、河流交錯。江河兩岸河灘和低窪地塊主要為沙土及沼澤土,這種地理環境造就了沙源豐富的現狀。氣候方面,由於近年氣溫異常偏高,乾旱少雨,導致地表層解凍後土壤水分蒸發大,土質疏松,使地表乾土層增厚,為春季沙塵天氣頻繁發生提供了條件,一遇大風天氣極易產生沙塵。
林業專家認為,為防止沙塵天氣的發生,必須加強環哈爾濱防護林帶的建設,建立綠色生態屏障,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種樹。記者從市林業局了解到,最近3年我市加大了造林綠化的力度,總計造林100餘萬畝。特別是為了防治水土流失,今年我市還首次在道裡區太平鎮沿江地段建設300畝沿江生態景觀林。市林業局造林處處長李鳳凱告訴記者,近年來我市加大了對周邊沙源的治理力度,隨著大規模造林綠化的推進,雙城、道裡等地的土地沙化現象隨著連年植樹造林已得到有效控制,面積逐漸縮小;而大頂子山航電樞紐蓄水,使得松花江哈爾濱段水位昇高,原道外區民主鄉的沙地如今已成為河床,本地沙源的影響正逐漸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