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伊春
搜 索
伊春15至20年森林覆被率將恢復至上世紀60年代水平
2011-05-20 16:09:26 來源:東北網  作者:楊林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林木資源是伊春的『命脈』。東北網記者 楊林川攝
 
研討會現場。東北網記者 楊林川攝

  東北網5月20日訊(記者 楊林川)目前,伊春市已經全面停止森林主伐,進入森林資源加速恢復期、生態環境加速改善期、經濟結構加速調整期。力爭利用15至20年時間,伊春將使森林資源得到徹底修養生息,覆被率和蓄積量基本恢復到上世紀60年代水平。這是記者從20日在伊春召開的2011年生態城市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上獲悉的。

  據了解,伊春自1948年開發建設以來,共為國家提供木材2.4億立方米;累計上繳利稅、育林基金近70億元,相當於國家同期預算內投資的5倍,形成統配材差價300億元。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態資源代價。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開始,伊春林區的資源性、結構性、體制性、社會性四大深層次矛盾凸顯。

  近些年來,為了化解矛盾問題,尋求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伊春采取了嚴管資源、保護稀有樹種紅松、林權改革和經濟轉型等一系列舉措,使本地區逐漸走上了一條具有林區特色的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之路。

  把森林視作城市『靈魂』,堅定豎起嚴管資源大旗

  近年來,伊春市對破壞森林資源的各種超采、盜采、毀林現象堅決打擊。同時,運用經濟手段破解資源管理難題,在伊春北部林政防火案件頻發、多發的農林交錯區域,吸收當地農民參與森林資源管護承包經營,實現了區域內農民由過去『放火、砍樹』,向現在主動『放火、看樹』轉變。目前,該區域火警和林政案件發生率同比下降了83.5%和80.6%。另外,系統化推進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建設,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區21處,總面積70.3萬公頃,佔全市行政區劃面積的比例達到21.5%。初步形成了伊春林區自然保護區網絡系統。

  目前,伊春林區逐步扭轉了森林資源逆向演替趨勢,實現了年均淨增長800萬立方米的良性消長循環,全市森林覆被率由2003年的81.4%上昇到現在的86%。

  多項創新措施並舉保護紅松這一世界珍稀樹種

  百年來,由於戰爭掠奪、移民開墾和建國後為滿足國家建設需要而進行的長期過量采伐,伊春境內的天然紅松漸淪瀕危。2004年起,伊春主動停止了對天然松林的采伐,並相繼發行了紅松龍卡,建立紅松保護基金,成立紅松保護聯合會,廣泛開展了『愛心認領紅松』行動。繼停伐紅松之後,有停止了黃菠蘿、水曲柳、核桃楸等闊葉珍貴樹種的采伐,加快了小興安嶺針闊混交林原貌恢復。

  此外,伊春又將中國林蛙、鳥類、魚類、藍莓等珍稀野生物種資源列入嚴管和保護范圍,形成了從林上島林下、從植物到動物的保護體系,有效維護了小興安嶺生物的多樣性和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率先打破國有林業傳統格局國有林權制度改革收效巨大

  為了從根本上消除國有林業單一國有國營、產權虛置帶來的弊端,從2006年4月29日起,正式啟動實施林權制度改革。五年來,伊春林區林改承包經營林地均未發生林政案件和森林火情火警,完成更新造林10817公頃,成活率達到98%以上。有效解決了林區投入難、造林難、護林難、防火難問題。同時,通過發展林下經濟,承包職工收入大幅增加。林改創造了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多種效益。

  積極探索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

  近年來,伊春先後被國家確定為全國唯一的林業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城市和首批資源枯竭城市。於此同時,伊春以大項目為依托,以培育優勢接續代替產業、促進經濟發展為重點,對外加大項目技術資金引進、對內有效開放利用資源,全面加快了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步伐。

  目前,伊春以森林生態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及綠色能源、森林食品和北藥、冶金及礦產開發、木材精深加工等接續替代產業不斷加大,佔GDP比重已達到40%以上。另外,先後砍掉破壞資源、污染型項目420多個,初步走上了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共贏之路。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