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2日訊 日前,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結束,調查數據顯示,哈爾濱市登記常住人口為1063.5971萬人;
1950年,紐約成為全世界第一個人口數量超過1000萬人的城市,如今,中國超過千萬人口的城市數量已有十餘個;
曾經,人口超過千萬的城市是很多人印象中的『大』都市。現在,不知不覺中我們的城市人口呈幾何數字增長,也跨入了千萬人口的城市行列;
1000萬人口,對於我們的城市意味著什麼,將帶給哈爾濱怎樣的機遇和挑戰,為哈爾濱營造怎樣的發展空間……
日前,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結束。據公布的數據顯示,哈爾濱市登記常住人口為1063.5971萬人,與10年前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的941.3359萬人相比,增加了122.2612萬人。平均每年增加12.2261萬人,年平均增長率為1.23%,比全國年平均增長率高0.66個百分點,比全省高0.85個百分點……哈爾濱邁進了千萬人口的城市行列。
城以人興,人口,是一個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千萬人口將帶給哈爾濱怎樣的發展契機,哈爾濱將如何進一步規劃,建設適宜人居的城市載體,這一系列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
統計口徑不同:
哈爾濱人口特點類似重慶
據介紹,目前全國人口超過千萬的城市有上海、廣州、北京、天津、成都、深圳、重慶等,這些城市被專家稱為特大城市。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國家計劃生育專家委員會委員、人口經濟學家宋傑說,由於統計口徑的不同,這些城市的特點也各不相同。上海、北京屬於城市人口佔絕大多數,人口密度較大的一類。而重慶則是按照行政劃分,市區周圍分布很多縣,人口總數較大。另外一類則以深圳、東莞為代表,這些城市外來打工者人數眾多,流動人口所佔比例極大。
宋傑粗略計算後介紹:『如果從統計口徑不同分析,哈爾濱的市區人口只有580多萬,其餘外縣人口470多萬,應該和重慶的人口特點類似。這種人口特點意味著,實際城區人口比重不大,和北京、上海這種高密度城市完全不同。』
人口密度不大:
城市發展基本呈良性狀態
『雖然哈爾濱的人口突破了千萬,但人口密度並不高,在全國只排在中下游。』宋傑介紹:『2000年進行人口普查時,哈爾濱的人口密度大約是每平方公裡78人,現在應該在每平方公裡100人左右。』據悉,前不久美國《福布斯》雜志公布全球人口最稠密城市排行榜,深圳以17150人/每平方公裡的人口密度排在第五位,比起上海的13400人/每平方公裡及北京的11500人/每平方公裡,人口密度都要高出很大一截。而排在世界第一位的則是印度孟買,每平方公裡土地的人口密度為29650人。
比起人口總數,人口密度對城市生活品質的影響可能更大一些。宋傑分析:從目前哈爾濱的人口密度來看,城市發展基本處於良性狀態,人口的增加目前還不會對城市造成過重的負擔,帶來過多負面影響,所以不必過分擔懮。
流動人口增多:
哈爾濱城市吸附能力增強
此次普查數據顯示,哈爾濱市的流動人口與10年前相比,增加了85萬人,即增加了1.7倍。據數據顯示,2000年戶口登記地在哈爾濱市以外的為49萬人,2010年為134萬人。據了解,近10年哈爾濱市登記常住人口的增長很快,主要是外來人員的增加。
人口的流動是全國的大趨勢,剛剛結束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內地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中,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261386075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39959423人,不包括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22142665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長81.03%。
『流動人口的增長說明哈爾濱的城市吸附能力很強』宋傑分析。他認真給記者講解了人口『推拉理論』:美國人口學家ES·LEE提出的『推拉理論』認為,隨著經濟發展,農村勞動力水平提高,農村不再需要那麼多勞動力,就會向城市推動。城市則存在一種拉力,即城市發展迅速,對勞動力的需求更大,便拉動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從目前情況看,哈爾濱這10年來城市發展迅猛,需要勞動力越來越多,吸納了大量流動人口。這也從一定程度說明,哈爾濱的城市開放程度越來越高,流動人口對哈爾濱的發展作用越來越大。宋傑說:『據調查,目前哈爾濱一些比較髒、亂、重的工作,基本由流動人口承擔。而一個城市能夠吸納這麼多的流動人口,也從另一方面說明這個城市的生命力和活力極強。』
保障千萬民生:
城市公共支橕需要更強大
雖然步入特大城市行列,但如東京、紐約、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面臨的城市病,哈爾濱並不十分明顯。人口學專家分析:雖然說哈爾濱市目前在交通、住房等方面出現了一些壓力,但這應該是每個發展中國家的城市都要經歷的過程,並不奇怪。哈爾濱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多數是城市公共設施建設與城市發展步伐並不完全一致造成的,與人口的增長關系不大。隨著城市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很多壓力會得到逐漸緩解。
專家建議,哈爾濱步入千萬人口城市行列後,更應該關注的是環境問題。人口的增加無疑將加重城市的環境負擔,如何進行科學的長遠規劃,更有效地減少城市環境污染,解決污染現狀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如果說環境問題是長遠大計,那麼流動人口的民生問題則被一些人口專家形容為迫在眉睫。專家認為,外來務工人員的住房、醫療、入學都是必須面對和重視的問題。他們對城市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卻在一些方面得不到平等的待遇,這不利於城市的發展。只有從社會公共保障角度給這一部分人合理的待遇,纔會留住他們,鞏固發展。專家建議:對流動人口的培訓不要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還應該盡可能從提高全面素質入手。
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姜鷗認為,從世界城市發展規律看,在一定時間和發展水平內,城市發展所承載的人口是有上限的。就我市的城市發展情況來看,與人口增長的速度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這裡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經濟發展。從經濟角度上說,現代社會的千萬以上人口城市,應該具備六個條件。一是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具備高附加值的產業業態,否則相對貧困的人口比重就會增加。二是創新產業成為支柱產業。只有創新能力強,纔能支橕高附加值的產業業態。三是必須有領先的教育。第四,人口超千萬,糧食必須有保障,這一點我市地處糧食主產區的東北,不存在問題。第五:超千萬人口的中心城市,必須擁有內外順暢的交通網絡,與周圍城市形成城市圈,這樣纔能靠自身的輻射力帶動周邊城市發展,不至於使城市間差距擴大。六是要具有相當比重的對外貿易。
姜鷗說,哈爾濱市每年新增人口十幾萬,這對於城市經濟的發展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民生是城市發展的首要課題。對於我們這樣的城市來說,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一個人口超千萬的城市必須有足夠的就業機會支橕龐大的人口。現代服務業應該是解決未來就業的重要領域。按照規劃,哈爾濱未來20年,平均每年常住人口增長可能達到20萬,這就要求城市必須逐步吸納相當一部分人的就業,當然,不是每年新增的20萬人都要就業,這裡也會有老人、孩子等等。
進入外環時代:
新城市規劃適應人口增長
『人口的流動是利益關系的結果』,采訪中,人口專家宋傑這樣解釋城市各區人口不均的現象。『靠主觀分配或者硬性劃分肯定是不行,想要使人口從主城區向城市新區轉移,不斷完善城市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是最有效的方法。更適宜人居的環境必然吸引人口向其遷移,利益是當中那只無形的手。』
大力開發建設外環,我市的城市規劃有效地利用了這只『無形的手』,以不斷適應城市人口的增長。圍繞著我市『一江居中,兩岸繁榮』發展目標,我市進一步強化江南江北兩城間交通聯系,有效地加強了北部都市經濟圈交通速度提昇,以促進江北地區經濟發展。
此外,前不久通過的《哈爾濱市綜合交通發展規劃》提出:對內,地鐵+9條快速公交乾道二環內實現30分鍾通達。按照『一環、三橫、兩縱、一支』軌道交通網絡和9條公交通道設計,未來幾年,市民將實現在市區內交通出行快速、乘車轉換便捷的願望。地鐵網中心城區(二環內)實現10分鍾、三環內實現20分鍾、繞城高速(四環)內30分鍾通達。道路公交網中心城區(二環內)實現30分鍾、三環內45分鍾、繞城高速(四環)內60分鍾通達。對外,打通6個大通道新建亞布力機場。這些都重點打造了以哈爾濱城區為中心,『兩軸一帶、兩環、六通道』的對外交通格局,改變我市老城區人口相對集中的現狀。
10年前,一張地圖就可以囊括哈爾濱所有的信息。而現在,隨著城市的發展,一張地圖已容不下越來越繁榮的哈爾濱,出版社已繪制了哈爾濱市交通地圖、生活地圖、房地產地圖、旅游景點地圖等近20個大類的專業地圖。從這點上看,隨著人口的發展,哈爾濱的城區概念已經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通過四通八達的軌道交通和路面交通網絡,把老城區與新擴的城區緊密地以環路的形式連接起來,給我們的千萬人口提供了更廣闊的生活與生存空間。姜鷗說,『主城拓展全面進入了外環時代。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精神,我們將科學實施城鄉總體規劃,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增強縣域經濟實力,促進主城、區縣城和小城鎮協調互動發展,這也是人口增長給城市發展帶來的巨大契機。』
環境面臨考驗:
前瞻性戰略開發北國水城
人口的增長對一個城市的環境資源考驗尤為嚴竣,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是每個特大城市發展中都要面臨的問題。省社科院原社會所所長董鴻揚說:一個城市的環境建設必須有長遠的考量與規劃,纔能適應人口的持續增長,讓人口與城市的發展基本保持在良性的狀態。哈爾濱的發展不能再重復過去那種先污染後治理的落後模式,要把環境建設作為城市拓展的第一道門檻。
我市打造大濱江濕地的規劃與決策。據悉,哈爾濱老城區經過百年發展達到300平方公裡,而『北國水城』規劃了578平方公裡。哈爾濱將充分利用松花江與呼蘭河圍合成的『金三角』,以水定城,以水興城,形成『兩縱、四橫、十八湖』水系網絡,用20年時間再造一個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北國生態城。同時,在把『兩縱、四橫、十八湖』水系與呼蘭河、松花江打通後,渠系的重點將是水量供排,湖泊重點功能是調蓄和降解地表徑流產生的營養物,結合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集中收集和深度處理,使松北新區變成污染物內部循環吸收的環境友好型城區,減輕對松花江乾流的水質影響。松花江哈爾濱段的百裡區段,將采取退耕還濕、人工植被恢復等措施打造原生態河流濕地型『生態長廊』,退耕還濕總面積達5246公頃,並選取松花江特有的水生植物對灘島進行補植補種、人工修復。
市水務局代理總工程師、水城規劃建設推進辦公室主任宋懷興說,『水城』建設不僅解決了松北區段的內澇問題,濕地也將得到全面修復,鳥類和其他動物也會在水城安居,從而整體帶動生態環境的好轉,為城市提供優美、舒適、協調的生態人居環境。『北國水城』理念的提出,不僅極大拓展了城市空間,也為松北地區發展帶來了更多的人氣和後勁。『水城』良好的規劃和前景所帶來的綜合收益已經開始帶動城市土地增值,『水』正在成為新城發展的『第一生產力』。
從人口數量上來看,哈爾濱已經步入了國內為數不多的特大城市的行列。通過科學的規劃和建設,在不久的將來,哈爾濱將在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適合人居等各方面都將趕超國內外知名特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