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5月23日訊 通河縣擁有耕地180萬畝,水田已發展到120萬畝。人口只有24萬,農民人均水田面積卻居全國之首。去年,通河縣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通河縣農業人口人均佔有水田面積近10畝,為全國縣級人均佔有面積最大的縣份。2010年糧食總產突破12.9億斤,其中水稻產量突破11億斤。
幾年來,該縣按照『依托科技、典型引導、政策支橕、提昇品質、創建品牌,由水稻大縣向水稻強縣邁進』的總體思路,逐步擴大水田種植面積,在水稻生產上實現了規模化、產業化、智能化,讓通河水稻逐漸在全國叫響,讓通河農民通過種植水稻走上了富裕之路。
農民『旱改水』積極性高漲
在有限的土地上如何實現農業生產效益的最大化,是這幾年該縣政府和農民積極探索的課題。該縣農業局副局長姜貴文以當前農業生產成本和糧食價格的標准,為記者算了一筆賬:
一畝水稻投入成本約500元,按畝產1100斤、1.4元/ 斤計算,畝產值1540元,畝效益1040元;一畝大豆旱田投入成本約300元,按畝產360斤、1.8元/ 斤計算,畝產值648元,畝效益348元;一畝玉米旱田投入成本約380元,按畝產1100斤、0.8元/ 斤計算,畝產值880元,畝效益500元。
可見,種植一畝水稻要比種植一畝大豆增收692元,比種植一畝玉米增收540元。種水田的效益比種旱田的效益如此之好,讓該縣農民『旱改水』的積極性高漲,有條件的農民紛紛將自家的旱田改成了水田,實現了增產增收。去年以來,該縣農民『旱改水』10萬畝,可使農民增加收入6000萬元。
農田水利建設助力水田發展
水源是發展水田生產的關鍵。通河縣水利資源豐富,境內河流縱橫,泡澤星羅棋布,松花江流經縣境123公裡。有大小河流27條,泡澤275個,小型水庫15處,塘壩47處。這些自然因素為該縣發展水稻生產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近年來,該縣加大了農田水利建設力度,依托松花江及大型水庫,建提水泵站,修渡槽溝渠,引天然水資源灌溉水田,獲得了良好效果。
據了解,為充分利用松花江水,該縣擬沿江建設6個提水泵站。目前,總投資1.6億元的太陽溝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內的濃河鎮提水泵站及灌區配套工程正在建設中。負責此項工程的施工人員說,太陽溝現代農業示范區工程建設預計在2012年4月完工並投入使用,工程完全采用現代化的控制管理設備,實現灌區科學配水調度,設計灌溉面積為5.12萬畝,可改善現有2.1萬畝水田灌溉條件,增加水田面積3.02萬畝,示范區年可增加糧食產量940萬公斤,增加效益2500萬元。同時,該縣在小流域治理上也加大了力度,對現有塘壩等水利工程進行清淤、整修,投資1000餘萬元完成了鏵子山水庫、二站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極大地提高了水田灌溉能力和水稻生產能力。
受水源限制,僅靠現有的自流灌發展水稻生產已經滿足不了農民的需求。目前,該縣水田自流灌面積僅有30萬畝,佔水田總面積的28%。近兩年來,該縣已投資2280萬元新打抗旱補水井1277眼,今年又新打新增水田灌溉井150眼,為農民『旱改水』創造了有利條件。為確保電機井等農業生產用電,該縣又投資3100萬元完成了濃河、創業、通河鎮北3座輸變電站建設。
建基地為發展水稻增添後勁
為加快發展水稻生產,該縣去年投資1100萬元建設了一處佔地面積17公頃的智能化水稻育苗園區,每年可為當地農民生產提供秧苗34萬盤、芽種400噸,可為1.24萬畝水田提供秧苗和10萬水田提供優質芽種,對解決農民育種、育苗難題,提高當地水稻生產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又投資700萬元在各鄉鎮新建水稻大棚小區45個、2750棟,全縣水稻大棚小區總數達到72個,育苗面積達104萬平方米,大棚達到3.2萬棟,水稻大棚育秧面積達到85%,給水稻強勢發展增添了後勁。為積極培育水稻產業鏈條,該縣適時引進了東方集團現代稻谷加工項目,訂單生產達30萬畝。為實現水稻大縣向強縣邁進的目標,該縣大打有機食品牌,在種植有機水稻上下功夫,通河鎮、濃河鎮有機水稻生產基地初具規模,有機水稻種植面積達5000畝。去年8月,該縣生產的崇古爾河有機稻米獲得中國有機產品認證,有機稻米產地也獲得中國有機食品生產基地認證,優質有機大米遠銷全國各地,深受消費者的歡迎。
據該縣農業局負責人介紹,利用自流灌和井灌生產,全縣120萬畝水田用水能夠得到充分的保障。如果總投資4.3億元的二甲溝水庫在國家立項並開工建設,全縣水田面積還能夠繼續擴大。預計2012年水田面積將達130萬畝,2015年達15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