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綏化
搜 索
綏化建立城市社區廉政防腐體系
2011-05-26 08:21:2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蘭永波 高學冬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5月26日訊 近年來,綏化市大力實行黨風廉政建設『四進社區』,建立城市社區懲防腐敗體系。全市成立城市社區紀工委9個,成立辦事處或社區紀委14個,聘請社區廉政監督員571名,建立了縣(市)區紀委、城市社區紀工委、辦事處紀委和社區廉政監督員『四級』紀檢工作網絡,為推進城市社會管理創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公平公正進社區

  目前,城市社區承載的管理職能日趨繁重,居民在社區辦理各類證明、城市低保申報、廉租房申報、養老保險、計劃生育、扶貧優撫、惠民政策落實等事項過程中,出現最多的問題是政策不清、辦事不公。綏化市實施了『明白工程』。全市選擇3680名綜合素質好、熟悉政策法規、有參政議政能力、熱心公益的社區公民為社區『明白人』,參與社區重大決策、評議考核社區乾部、民主換屆選舉等事項,賦予其監督、建議權,每年提出意見建議9000多條;將最新利民惠民政策,優撫、低保等專項資金發放使用,廉租房審批流程等事項印制《要事明白卡》發放入戶,全市已印發『明白卡』共8期近百萬份;每個社區、居民小區都建立社區管理『明白欄』,公開涉民政策、辦理程序、辦理結果等,防止偏親向友、截留挪用、套取貪污等問題發生。

  矛盾調處進社區

  建立社區信訪接待日制度:社區紀工委對各社區乾部執行信訪接待日制度進行督查和通報,並納入年終考評。去年以來,社區乾部出席信訪接待日700多人次,現場解決信訪和居民糾紛等問題2000多個。建立社區多維信訪綠色通道:在辦事處、社區設立信訪談心室,開通12388舉報專線和『民情在線』。居民可以坐在社區裡與各部門直接視頻對話,當『面』解決問題。去年以來,根據信訪反映,全市清理低保戶11.28萬人,取消不符合條件和不應繼續享受低保的居民7020人,對10518名低保對象調整了標准,為8950名符合條件的居民辦理了低保,對在低保發放中不履行職責、弄虛作假、偏親向友的34名相關責任人進行責任追究。建立社情民意收集機制:通過在社區及居民小區設立群眾意見箱、社情民意反饋欄和發放調查問卷等形式,各社區共收集社情民意5000多條,做到了問題早知道、錯誤早改正、矛盾早調解、處理早反饋,促進社區和諧穩定。

  日常監督進社區

  制定了《社區街道乾部行為規范》、《社區黨員乾部包聯承諾制度》、《信訪問題處理情況反饋制度》等多項制度。開展社區乾部『勤廉雙述』活動,組織勞動、民政、衛生等單位進駐社區的基層站所負責人,向監管和服務對象進行工作述職和廉政述職,接受社區居民、群眾代表、黨風巡察員、監管和服務對象的詢問、質詢和評議。去年以來,全市社區共組織召開『勤廉雙述』大會208場次,現場解答和受理乾部群眾質詢問題2600多個。通過建立『身份公示、行為詢證和自律鑒評』三項制度,著力解決領導乾部『八小時以外』監督缺失的問題。在社區設立《領導乾部身份公示欄》,公示社區內居住的領導乾部的照片、姓名、單位、職務等基本情況和領導乾部廉潔自律內容。設置監督意見箱,公開監督舉報電話及舉報網址。實行行為詢證制,即縣(市)區紀委、城市紀工委、社區紀委三級聯動,組成詢證組,每季度或半年深入到領導乾部居住的小區,對其廉潔自律情況向社區乾部和小區群眾詢證,邀請社區監督員填寫《社區監督信息反饋卡》、《領導乾部行為詢證記錄單》,根據記錄對領導乾部廉潔狀況做出綜合評價,裝入其廉政檔案。實行自律鑒評制,每年社區委員會對在本社區居住的領導乾部遵守法紀、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廉潔自律規定,以及維護公眾形象等情況提出鑒評意見,填寫《社區監督自律鑒評意見書》,作為考核領導乾部廉政狀況的重要依據。去年以來,通過社區監督三項制度,發現81名領導乾部在家庭美德、社會公德、交友、形象等方面存在問題100多個,分別進行了領導約談、誡勉談話和記入廉政檔案。

  廉政文化進社區

  依托社區圖書室、社區群眾活動室、公開欄、宣傳欄、宣傳標語、電子屏等各類社區服務設施,建立起宣傳教育陣地。目前,全市社區設立廉政文化專欄136處,廉政文化長廊13處,設立廉政電子宣傳屏25處,建立廉政書屋43處,收藏廉政書籍2萬餘冊。通過在社區播放警示教育片、張貼警示教育案例圖文等形式,開展警示教育。通過每年向領導乾部家庭發送『家庭助廉倡議書』和『家庭助廉承諾書』,開展家庭助廉活動;通過家庭懇談會、評選廉內助等形式,深入開展反腐倡廉教育;通過廉政知識競賽、廉政故事演講等,活化教育。去年以來,全市各個社區舉辦廉政演講會、廉政書畫展、廉政歌曲展演、廉政剪紙展、廉政春聯大賽、廉政之夏音樂會巡回演出等各類展演活動1000多場次,創作社區廉政文化作品3000多件,編輯廉政文化作品集16部。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