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
首頁黑龍江民生國內社會娛樂評論購風尚
視頻東北網視專題國際法治體育理論龍E郵
生活健康醫藥餐飲食品汽車房產旅游動漫手機IT龍文化
教育龍版網博覽寒地知青金融企業經貿彩信影像北大荒
女性親子
論壇博客
報料熱線
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大慶雞西雙鴨山伊春七臺河鶴崗綏化黑河大興安嶺
黑龍江完善城鄉醫療救助體系
 

編者按:

  自2009年4月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啟動以來,在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各地各部門積極行動,齊心協力,落實責任,加大投入,建立機制,克服了改革起步階段的種種困難,基本醫療保障面大幅擴大,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取得新進展,醫藥衛生運行長效機制初步建立,三年醫改任務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自4月24日起,本網推出系列報道,著重宣傳各地、各部門在醫改方面取得的成效,為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為建設和諧龍江、幸福龍江作出更大貢獻。

 黑龍江確保三年醫改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全力穩定基本醫療保險參保面 全面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 探索公立醫院發展新模式
   全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29日召開。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杜家毫在講話時強調,今年是實現醫改三年目標的攻堅之年,要抓住關鍵,全力以赴,確保醫改三年目標任務圓滿完成。一要立足保基本,使人民群眾更好地享受到基本醫療保障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要全力穩定基本醫療保險參保面,合理提高基本醫療保障水平,擴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覆蓋面。 二要立足強基層,全面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要進一步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硬件水平,努力提高基層的醫療技術水平,強化村衛生所的網底功能。 [詳細]
 

哈爾濱市完善醫療救助體系 努力提高醫療水平

建立『4+1』的城鄉醫療救助體系
醫療救助模式『四個轉變』

   為了提高醫療救助水平,哈爾濱市建立了『4+1』的城鄉醫療救助體系。所謂的『4』是指參保參合救助、日常救助、住院救助和機構救助,『1』是指慈善援助參保參合救助。

   通過對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和農村五保戶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由各級政府全額資助需個人繳費部分,使這些城鄉醫療救助對象在就醫方面有了第一道保障線。將城鄉醫療救助對象按照其家庭類別分別給與每人每年100元-200元不等的日常醫療救助,這成為城鄉醫療救助對象的第二道醫療保障線。 [詳細]

哈爾濱市實現醫保全覆蓋 讓群眾享醫改成果

實現醫保政策全覆蓋
讓群眾能看病、看好病

   哈爾濱市積極推進建立醫療保險長效機制,不斷加大政策制定和調整力度,逐步擴大醫療保險覆蓋范圍,陸續突破了原有政策壁壘,以『無障礙參保』、『提待減負』、『弱勢傾斜』作為突破點,使醫療保險惠及范圍不斷擴大、醫療保險項目報銷范圍逐步增加、統籌基金支付比例大幅度提高。

  醫療保險改革啟動初期,哈爾濱市醫療保險參保對象僅面向城鎮職工。為使更多群體享受到醫改成果,哈爾濱市陸續出臺政策,將政策覆蓋面擴大到個體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征地農轉非人員、進城務工人員、城鎮居民等群體。[詳細]

 

安達市醫改三年累計投入醫保建設資金6368萬元
投入醫保建設資金6368萬元 最高支付限額由2.5萬元提高到5萬元
  醫改三年來,安達市累計投入醫保建設資金6368萬元,參保參合人員由醫改初的31.4萬人增加到47.3萬人,參保率由69.6%提高到96.5%,常住居民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個人自負率由47.7%降低到35.2%;最高支付限額由2.5萬元提高到5萬元,有效解決了城鄉居民看病就醫深層次問題,讓城鄉居民充分享受到改革發展成果。

   安達市先後兩次提高城鎮職工和農村常住居民住院醫療費核銷標准,城鎮職工由70%提高到80%,城鄉居民報銷比例由50%提高到60%,封頂線已分別達到職工收入和農民純收入的6倍。

   在獲得上級各相關部門資金及項目支持的同時,安達市又投資2713萬元,對市內公立醫院進行整合,建立四家社區醫療服務機構,完善以市醫院、婦幼保健院為龍頭的全科、專科醫療服務體系。對14個鄉鎮衛生院、117個行政村衛生所進行標准化改造,實施健康檔案建設工程,打造『十分鍾就醫服務圈』。城鄉居民就醫實現了小病不出村、不出社區,一般病不出鄉鎮,大病基本在市內。

   在鄉鎮、社區醫療服務機構全面實施基本藥物零差價制度和基本醫療保障補償政策,有效解決了『看病貴』問題。僅此一項,2010年全市群眾就減少用藥支出1072萬元。 [詳細]

大慶市努力構建科學醫療救助體系

提高救助標准,完善醫療救助制度 整合醫療資源,搭建服務網絡

    2010年1月1日起,大慶市結合醫療制度改革,逐步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完善的城市『五位一體』醫療救助體系,從資助低保對象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分類實施門診定額醫療補貼、住院治療救助、慢性病門診治療救助到突發事件應急醫療救助,涵蓋低保對象醫療需求全過程。提高救助標准,在醫療保險報銷基礎上,最高救助比例由原來的25%達到現在的50%,最高限額也由過去的10000元提高到現在的20000元。擴大救助病種范圍,將精神疾病和器官移植納入救助范圍,大病種由最初的12個提高到現在的40個。開展慢性病門診救助,對19種慢性疾病的低保對象予以門診醫療救助,最高救助標准5000元。 [詳細]
 
佳木斯形成『大病進醫院 小病進社區』就醫格局
   據了解,為擴大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受益面,切實減輕參保居民門診醫療費負擔,佳木斯市本著『低水平、保重點、發揮基層醫療資源』的原則制定了門診統籌實施方案。按人均20元標准建立門診統籌資金,從居民醫療保險基金中劃撥,單獨列賬管理,參保居民個人不另繳費,普通門診醫療費統籌金支付50%,年度統籌金最高支付限額為100元;確定門診統籌保障對象為『一老、一小、一低保』,即將70周歲以上老人普通門診醫療費、學生兒童意外傷害門診醫療費、大學生普通門診醫療費及所有低保人員普通門診醫療費納入門診統籌支付范圍; 居民門診統籌實行定點就醫制度,市區內共設定了八家定點醫療機構,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主,並與之簽定醫療服務協議,嚴格按協議內容提供醫療服務。參保居民發生門診費用持醫保卡在定點醫院直接結算,個人交納自付部分。[詳細]
 
 
   海林紮實推進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 築牢醫療服務體系
   海林市將推進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作為醫改工作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工作中科學配置資源,規范醫療行為,提高服務能力,努力築牢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網底,實行『走進病人家庭、送醫送藥上門、送健康上門、全天候服務』新模式,讓百姓不出門就能看上病。 海林市從強化管理手段入手,為確保醫療機構高效運行,鄉鎮衛生院對轄區內鄉村醫生全部實行『三制、四統一』管理,即目標責任制、聘任制、 [詳細]
   延壽縣嚴格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 降低居民用藥負擔
   2010年以來,延壽縣認真貫徹落實全省醫改工作部署,始終把降低群眾買藥、用藥負擔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以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為推進基層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在推進國家基本藥物制度過程中,深入調研,通過落實『五個到位』,強把『三道關口』,4個月來,群眾用藥習慣也得到了一定糾正,用藥負擔同比下降了25%,讓百姓得到了實惠。 [詳細]
   克山縣建立醫保藥品談判機制 開創平價醫療新環境
  齊齊哈爾市克山縣通過建立醫療保險藥品談判機制,實施了對定點醫院藥品購銷進行監管的辦法,降低了克山縣醫保住院費用,百姓切實享受到了醫改的『實惠』。

  截至2011年3月份,克山縣參保人數達到84,938人,超額完成了齊齊哈爾市醫改辦下達的工作指標。目前,居民參保勢頭不減、參保熱情高漲。[詳細]
   齊齊哈爾搭建轉診轉院多元化『綠色通道』
  2010年8月27日,《齊齊哈爾市城鎮基本醫療保險轉診轉院試行辦法》正式印發執行,使參保患者的利益得到最大化,為提昇廣大居民健康和幸福指數注入了新的保障機制。 新辦法規定,在齊齊哈爾市內,不同級別醫院之間可實行『雙向轉診』制度,並將2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納入醫保定點管理,通過完善社區醫療條件,為百姓搭建綠色通道,真正實現了『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吸引和分流了患者,保證了治療的連續性和費用的節省。[詳細]
    肇東市落實政府補償政策 為醫改提供財力保障
  自全省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啟動以來,肇東市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總體要求,全面落實政府補償政策,保障資金投入,確保初步形成了『群眾得實惠、醫院得發展、政策得民心』的良好局面。2010年,肇東市對基層醫療機構財政補助資金達到1500萬元,與上年同比增長30%。[詳細]
   哈市道裡區加快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近年來,哈爾濱市道裡區始終將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作為區委、區政府深化醫改、推進民生工程的重要內容,積極發揮政府主導作用,讓全區居民均等地享受到公共衛生服務。目前,道裡區社區居民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滿意度達96%,較2009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詳細]
 
黑龍江完善城鄉醫療救助體系 東北網新聞中心策劃 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