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日報5月30日訊 見到楊振祥,是在他的農具加工廠裡。握手相識,他的手像鐵鉗一樣有力,二十多年裡,就是在這雙手上誕生了9項國家專利。這個看似普通的老楊有著怎樣不同尋常的堅持?
翻開一個個專利證書,老楊也為我們掀開了每項發明背後的難忘記憶。
1958年出生的楊振祥2歲時跟隨父母從遼寧來到克山農場安家落戶。1975年從場直高中畢業後到連隊當農工,又到機務排開東方紅拖拉機, 1978年農場車隊招收學員,心靈手巧愛鑽研的他從此與機械結緣。
兩年學徒期滿,他成了一名大掛車駕駛員。那時,扒輪胎換弓子是駕駛員的家常便飯,因為掛車輪胎都是單胎,路上被紮泄氣後很容易被碾碎。看到很新很好的輪胎用不了幾次就被碾碎,楊振祥心疼了。當時,一只新胎八九百元,全車隊有40多臺掛車,這個浪費太大了。
楊振祥經常跑到總場大修廠翻看設計手冊,還自學了《汽車電器修理》、《機械制造》等知識。當駕駛員們在休息室裡閑聊時,他就跟修理工在一起,琢磨車輛的結構和各種零部件。時間長了,當自己的車輛哪有毛病時,他就自己下料,自己鼓搗。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5年,經過多次試驗,楊振祥終於研究成功了『拖車輪胎泄氣報警器』。他利用感應杆下降高度並轉動一定角度,觸點閉合產生電流回路,使設在駕駛室裡的蜂鳴器發出報警信號。這項成果在克山農場車隊推廣後,每年節約十幾萬元,還獲得全省青工智慧杯『五小』發明一等獎。這也是他申報的第一個國家專利,1989年1月18日獲得了國家頒發的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此後,楊振祥的發明創造一發而不可收。僅在完善改進汽車功能上又連續獲得四項國家專利:1992年獲專利的『新式備胎架』成本是老式的三分之一、使用年限由過去的3年延長到12年;1993年獲專利的『鎖緊式機動車車箱掛鉤裝置』減少掛鉤磨損還能避免箱板打開遺失貨物的風險,不僅在農場推廣受到歡迎,周邊地區的新車都來換掛鉤;1994年獲得專利的『汽車發動機排氣熱量的取暖裝置』使熱風從風擋往後吹,側窗氣窗也不上霜;1999年獲專利的『機動車節能取暖器』,把汽車水箱變成大暖風機,客車不再擔心散熱管線泄漏一氧化碳、取暖經常灼烤乘客衣物的現象。說起這些發明,老楊如數家珍,癡迷的像個孩子。
1993年末,楊振祥承包了農場運輸公司一個車間加工生產農機具,要把自己的發明創造跟生產實際需要結合起來。在他的生產車間裡,車床、衝床、搖臂鑽、電焊機、切割機各種機加設備看似簡單,但在老楊手裡都服服帖帖成了能工巧匠。從設計到生產,他是多面手,但他最看重的是自己的研發能力。為此,每年的東北三省農機產品展銷會他都必到,也不放過像哈洽會等開闊眼界的機會。
在發明創造上小有名氣的楊師傅還有了諸多『粉絲』。去年冬天,他用一個月時間為盤錦油田研制出防凍報警液位計,並申報了國家專利。這個油田的露天鍋爐每小時要觀察一次液面,每次都要爬梯子觀看液位計十分不便。他從分析現有裝置的缺點入手,利用土鍋爐熱量自然循環原理,通過設計使熱量傳遞並在液面上加紅色浮子,既防凍又醒目。
在農場和農村,楊振祥和用戶成了朋友。他生產的農具不僅送到農戶的田間地頭,還親自示范、直到使用。有時,碰到有不明白的用戶,一個電話打來楊振祥打車也要跑過去。一次,內蒙古莫旗五寶山一個農戶打來電話,二百多公裡的路程打車要花近三百元,老楊二話沒說當天趕到,到了以後僅用十幾分鍾就解決了農戶的操作問題,搭的卻是賣半臺機器的收入,但他覺得只要用戶滿意,自己付出再多也值。
農戶們在農業生產中碰到的問題都是老楊關注的課題。隨著農場大農機秸稈還田的普及,一些需要秸稈當飼料的養牛戶們收玉米不得已人工放倒、人工掰棒,勞動強度大。於是,老楊開始研究後、側鋪式玉米割杆機,家有小四輪就能帶動,應用范圍廣。針對馬鈴薯收獲季節人手緊、裝車難的問題,他根據糧庫垂直提昇機的原理,通過增加運輸槽實現機械裝車,馬鈴薯裝車機大大提高了裝車效率,節省了人力和成本。去年這些成果都申報了國家專利,今年一二月份分別接到國家專利局受理通知。至此,二十多年的時間裡,他獲得了9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今年4月,克山農場工會為他申請了5萬元的半年無息貸款,扶持他盡快把馬鈴薯裝車機投入批量生產。
回憶自己二十多年的發明歷程,沈穩的楊師傅說:『論發明,我成功了,自己的發明給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便利;論事業,我不成功,畢竟規模太小、發展還慢。我的下一個夢想是把工廠做大。』
老楊善於從農民的需要中找到發明創造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