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牡丹江
搜 索
『六一』兒童節特別報道:童心飛揚
2011-06-02 10:29:03 來源:東北網-牡丹江日報  作者:張敏 魏蘭 邸蘭英 張銘 史秋鷹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我們身邊的那些懂事的孩子們

  學習篇:等到獎狀貼滿牆面,爸爸媽媽就會回來

  『爸爸媽媽你們好嗎?這個六一兒童節你們又不能回來了吧?我真想你們!』5月30日,家住愛民區北安鄉麻花溝的於文靜給遠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媽媽發了一個短信,短信中她沒有要禮物,也沒有抱怨爸爸媽媽不在身邊,而是告訴他們,不用擔心家裡,她會照顧好爺爺奶奶。

  11歲女孩於文靜家住麻花溝,在北安小學讀四年級。由於父母長期在外地打工,她一直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也正是由於家庭環境比較特殊,讓她更加自立和懂事。小文靜的爺爺在山裡一家養魚塘打工,奶奶經常出去找些零活,獨自放學回家的小文靜會自覺把功課做好,然後再做些簡單的飯菜,等奶奶和爺爺回來。

  爺爺和奶奶年紀大了,身體也越來越差,小文靜看在眼裡疼在心裡,所以每到學校放假,她都會主動跟著奶奶去采野菜、撿垃圾掙錢。兒童節到了,爺爺奶奶問她要什麼禮物,小文靜不假思索地說,要是爸爸媽媽能回來陪陪我就好了。聽到這句話,兩位老人不免有些傷感,這時小文靜立刻轉移話題:『如果他們不能回來,奶奶爺爺就給我做一頓好吃的吧。』

  在小文靜的家裡,牆上貼著好幾張獎狀,她告訴記者,等她把獎狀貼滿整個牆面時,他爸爸媽媽就會回來。也正因為她品學兼優,所以得到了學校和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幾天前,一位社會愛心人士捐贈給北安小學一批學習用品,小文靜獲得了她一直想要的復讀機。沒事時,她還經常教爺爺和奶奶說英語,現在兩位老人也時常會蹦出一個『中國式』英語單詞來,這時總能把小文靜笑得前仰後合,她還會擺出一副老師的架勢,糾正爺爺奶奶的發音。不過小文靜也有寂寞的時候,這時她就將自己沈浸在圖畫世界中,憧憬著一家人在一起吃飯、逛公園的情景。有時她還會跟在忙碌的奶奶和爺爺後面,和他們講學校裡發生的事情。

  『有好幾次,我夢見爸爸媽媽回來了,還給我買了科幻書和芭比娃娃。』小文靜雖然是一名留守兒童,但是從外表看來,她和其他孩子一樣健康活潑,更獨立更懂事。她知道撿柴禾燒火做飯,知道幫爺爺奶奶晾曬野菜,知道爺爺奶奶乾活累了,幫他們捶背揉肩。對於長期在外打工的父母,她則不願多說。『等我將來找份好工作,他們就不用再奔波了。』小文靜翻出她剛剛考試的試卷:數學100分,語文96分。『下一次,要打雙百。』說這話時她語氣堅定。

  三輪車裡的男孩

  有書讀是最大的幸福

  14歲的王世強正在我市興中小學讀四年級。與其他同齡小朋友相比,他的求學路有點坎坷:上小學二年級時他患上了罕見的『進行性肌營養不良』,隨著身體肌肉的萎縮,他失去了行走能力。兩年來,姥姥和爺爺一直用三輪車載著他上學。他說,在學校裡和同學一起玩最開心,有書讀是最大的幸福。

  王世強在上二年級時患上了罕見的『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無法正常直立行走,只能靠手術和長期服藥來控制病情。他父母是下崗工人,母親又有嚴重的腳病,不能正常工作,母子倆高額的醫藥費使整個家庭不堪重負。為了減輕點家庭負擔,王世強只好一直住在西十一條路附近的姥姥家,於是,近兩年來,姥姥每天都騎著三輪車送他上學。


 

  從姥姥家到小世強就讀的興中小學,大約有五六裡路,姥姥蹬著三輪車把他送到學校大約需要20分鍾時間。寒來暑往,祖孫倆一同往返學校的溫馨畫面定格在了路上。現在的小世強由於缺少運動,體重已經達到了100多斤,年邁的姥姥雖然能勉強蹬著三輪車把他送到學校,但卻無力將他背上三樓的教室。於是,小世強的爺爺也多了一份責任,每天守在校門口,等小世強到學校時,把小世強背到教室中。對於普通孩子來說,下課後可以活動一會兒,但小世強卻只能一直坐著,並由姥姥在教室門口陪著她。受病情的影響,小世強也不能長時間坐著,所以他只能上半天課,中午再由姥姥和爺爺把他送回家。

  即便這樣,小世強一直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也很好。小世強說:『我的學習機會來之不易,學不好對不起一直接送我上學的姥姥和爺爺。』每天中午回到家後,小世強可以躺下休息一下,但他依然書不離手,他要結合老師課堂上講的知識,鞏固復習,還要把老師即將要講的課程全部預習一遍。小世強的堅強和努力,也得到了同學和老師的贊揚,每當大家看到小世強,都會主動問他是否需要幫助,有的同學還搶著幫他拿書包。

  六一兒童節到了,小世強也得到了一份最好的禮物,那就是幾天前,市殘聯贈送給他一把輪椅,這下把小世強樂壞了。當日,他就讓姥姥推著他逛了江濱公園,還去了花鳥魚市場。一把輪椅開闊了小世強的視野,也讓他體驗到了一種別樣的關懷。小世強的爸爸告訴記者,這孩子雖然身體不好,但性格開朗,愛說愛笑,課餘時間他還經常制作一些精美的手工藝品。在他的世界裡,一切都那麼美好。

  志向篇:一對雙胞胎小姐妹的志向

  5月30日中午,家住牡丹社區工商小區的雙胞胎小姐妹錚錚和銘銘,蹦蹦跳跳地跑進了家門。當天上午,她們在全市小學生運動會上代表學校參加了團體操表演。吃午飯的時候,姐妹倆依然沈浸在興奮之中,爭先恐後地向媽媽講述著運動會上發生的趣事。

  錚錚和銘銘今年10歲,正在讀小學四年級。在她們剛滿一周歲的時候,爸爸就患肺癌去世了。媽媽馮亞文沒有正式工作,靠打零工撫養兩個孩子。近幾年,馮亞文的身體越來越不好,加上還要照顧兩個孩子和家裡的老人,所以就沒法再外出打工了。牡丹社區居委會了解她家的情況後,為母女三人辦理了低保。現在,她們每月能領取到400多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2010年,錚錚和銘銘幸運地成為『春蕾女童』,得到愛心企業家每年1200元的資助。

  別看這小姐妹倆長得差不多,但性格卻不太一樣。老大錚錚文靜靦腆,老二銘銘則活潑好動。馮亞文說,姐妹倆經常會有一樣的想法,做一樣的事兒,想要一樣的東西,甚至連做錯的題都是一樣的。可她們卻似乎不太願意承認世界上還有一個和自己如此相似的人,所以上學後很少穿一樣的衣服,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都是『我和她可不一樣』。

  小姐妹倆念同一年級,但不同班,學習情況在班級裡都屬於中等。在外邊,她們和自己班裡要好的同學各玩各的;回到家,她們最喜歡湊在一起玩過家家。馮亞文說,雖然家裡很貧困,但她從不讓孩子們感受到這種壓力,她希望小姐妹倆能和其他同齡孩子一樣無懮無慮地成長。

  前幾天,小姐妹倆央求媽媽說,想在六一兒童節的時候得到一些新文具,然後再去吃一頓肯德基。她們還保證說,她們都知道垃圾食品吃多了不好,所以平時肯定不會總吃,只是想在過節的時候去解解饞。


  『你們長大後想做什麼呀?』記者問了一個很『俗』的問題,想看看這雙胞胎姐妹倆的回答是否一樣。姐姐錚錚想了一下說,她長大後想成為一名醫生,去救治那些患病的人。妹妹銘銘則毫不猶豫地說,她長大後要當警察,專門抓壞人。

  看著兩個如花蕾般可愛的女兒,媽媽馮亞文說,她從沒想過女兒們將來會有多大的成就,只要她們能夠快樂健康地成長,就是她最大的心願。

  禮物篇:畫幅爸爸媽媽辛苦工作的畫

  5月30日晚,回家做完作業的宋瑤,拿出畫筆和畫紙開始繪畫,繪畫內容是爸媽在外辛苦工作的場面。這是她要送給爸媽六一兒童節的禮物。

  宋瑤今年7歲,是西苑小學一年級學生,跟隨爸媽從大興安嶺來牡打工已有6年時間。在宋瑤的記憶裡,爸媽在工地打零工,每天都要起早貪黑,非常辛苦。因此她從小就乖巧懂事。

  宋瑤的媽媽告訴記者,宋瑤在上幼兒園時,就養成了愛學習的好習慣,每天放學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背書,然後再吃飯。等這些都做完後,她還會自己去洗漱,家長從來不用操心她的生活和學習。去年期末考試,宋瑤因為標錯了兩個拼音聲調,在班級排了第二名,宋瑤非常傷心,整個假期她就在家反復地練習拼音,這讓媽媽非常感動。

  平日裡,宋瑤的爸媽在工地上打零工,每天回家都是後半夜,很少能照顧到孩子。然而,宋瑤卻非常懂事,每天在睡覺前,她都會把第二天需要用的學習用品整理得井井有條,並且每天做完作業後,她都會幫媽媽擦一遍屋子,把大人沒有時間洗的衣服,都給洗乾淨。然後再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宋瑤的媽媽對記者說,宋瑤最大的愛好是畫畫,可是家裡沒有條件讓她去輔導班學畫畫,宋瑤就讓媽媽給她買來畫畫書,一有時間她就自己坐在學習桌前自學畫畫,很少到外面去玩。

  當記者問及宋瑤沒有到輔導班學畫畫是否有怨言時,宋瑤臉上充滿了自信的微笑。宋瑤說:『只要認真學,在哪兒學都一樣,都會從中找到樂趣。如果我少花點錢的話,爸爸媽媽就不用那麼辛苦地工作,就能多抽點時間來陪我,他們實在太辛苦了。』

  短短的話語讓宋瑤的媽媽流下了眼淚。她說:『孩子從小就非常懂事,大人乾活她都會搶著乾,而且做什麼事情都非常認真,這讓我們感到很自豪。』

  馬上就要到六一兒童節了,許多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六一願望和想要收到的禮物。可宋瑤卻非常懂事,她的願望非常簡單,就是希望父母能在家陪她一天。『這樣他們就能休息一天了,要不他們每天工作實在太累了。其實,我並不想管爸爸媽媽要六一節禮物,我只想畫幅爸爸媽媽辛苦工作的畫,送給爸爸媽媽,他們高興我就非常高興。』宋瑤說。

  願望篇:希望殘疾的孩子越來越少

  『再過兩天就是我的生日了,每年六一兒童節,我都特別高興。』5月30日,記者在兒童福利院裡見到張立強時,她正在靜點,說起即將到來的六一兒童節,她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花季年華本應是輕松快樂,充滿陽光的。可是張立強卻一次又一次地經受著命運的折磨。然而,無論命運怎樣殘酷,她都依然有顆童真、感恩的心。張立強告訴記者,她患有先天性脊髓裂,一出生就雙腿癱瘓,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就相繼離開了人世。因無人照料,她在6歲的時候被送進了兒童福利院。兒童福利院的老師們給了她無限的愛和關懷,給她創造上學讀書的機會。


  隨著年齡的增長,脊髓裂帶來的痛苦和危險也在增加。兒童福利院領導幾次籌錢,帶她到省裡的大醫院做手術,挽救了她的生命。『現在我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但嚴重的大小便失禁,讓我不得不放棄學業。』張立強說,長時間在學校坐著上課,讓她得了嚴重的褥瘡,為了生命安全考慮,她不得不離開自己喜愛的校園。

  無法上學讀書,讓張立強與自己的夢想擦肩而過,要知道她從小的夢想就是當一名醫生。張立強說:『從小我就夢想當一名醫生,強烈渴望去幫助那些和我一樣的人,使他們不再受苦。可是由於身體的原因,我漸漸明白了,當醫生永遠只能是我的夢想。』

  然而,身體上的病痛並沒有難倒張立強,她依然在努力學習著。現在,她在福利院圖書室幫忙,每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閑暇時間,她就在圖書室裡讀書,練習電腦打字、排版等,每天都將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充實。室友楊愛民說:『在立強的帶動下,我們也開始願意看書學習,願意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現在在福利院這個大家庭中,同學們彼此關愛,互相幫助,沒有歧視,沒有偏見,只有孩子們之間那溫馨的友情。』

  說到六一兒童節的願望,張立強告訴記者,在她沒有入院前,童年對於她來說是灰暗的,能夠吃飽飯就已經很滿足了,根本不會再有什麼奢望。自從她來到兒童福利院後,院裡的阿姨把她的生日定在『六一』這天,從此每年的『六一』,她都有自己『生日』和快樂的記憶。『雖然我是不幸的,但在福利院生活的10年裡,我感覺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張立強說,她現在唯一的願望是,希望殘疾的孩子越來越少,棄嬰也越來越少,生活到處充滿和諧的陽光。

  想和小朋友們一起放風箏

  5月30日,在紅旗醫院血液科的病房裡,6歲的小佳卉戴著大大的口罩,坐在病床上打著點滴。六一兒童節就要到了,盡管小佳卉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在外面盡情地奔跑和玩耍,但她仍然對這個屬於自己的節日充滿了期待。『我想要一個芭比娃娃,想出去和小朋友們一起放風箏。』提到自己的節日願望,小佳卉害羞地說。

  小佳卉得的是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已經接受了五個療程的化療。她的媽媽嵇艷霞說,女兒的病情目前有了明顯的好轉,人也比患病初期精神了許多。

  小佳卉的家境比較貧寒,她的媽媽下崗多年,爸爸在一家企業工作,月薪只有1000餘元。為了給小佳卉治病,她的父母已經花去了近10萬元,並因此欠下了數萬元的外債。面對每天少則八九百元多則數千元的治療費,小佳卉的父母咬牙堅持著。好在,親友們紛紛向他們伸出了援手。我市一些網友得知小佳卉的遭遇後,很快在網絡上發起了援助行動。參與行動的網友們以愛心媽媽的名義,紛紛來到醫院看望小佳卉,並為她捐款捐物,讓這個飽受病痛之苦的孩子感受到了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因為怕被病毒感染,小佳卉每天的活動范圍只限於10多平方米的病房。沒有玩伴的她,最喜歡的玩具是媽媽給她買的小皮球和幾個色彩鮮艷的氣球。無聊的時候,她就會坐在窗戶前,透過玻璃看著外面飛翔的小鳥和來來往往的人群,數一數樓前經過多少輛汽車。

  和很多同齡的小女孩一樣,小佳卉也十分愛美。因為長時間化療,她的頭發大量脫落。她讓媽媽給自己買來一頂大帽子,即使整天不出病房也要戴著。她最喜歡穿紅色、粉色並且縫著亮片或蕾絲的衣服,最喜歡打扮漂亮的芭比娃娃。安靜的時候,小佳卉喜歡看童話故事書和少兒畫報。現在,她已經學會了拼音,會算100以內的整數加減法。如果不是得了病,她本該紮著小辮子、背著小書包,高高興興地和小朋友們一起去上學了。

  前段時間,一個愛心媽媽來看望小佳卉時,答應要送給她一個風箏。小佳卉聽了特別高興,心裡一直期待著自己能夠早日好起來,能夠和小朋友們一起在外面的世界自由自在地奔跑,一起沐浴著陽光放飛風箏。

  小佳卉的媽媽說,雖然女兒的治療過程還很漫長,但她和愛人始終都相信,女兒總有一天會康復,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光明未來。

  發明篇:8歲女孩的獨特創意

  『把兩個空紙袋貼在一起,一面放瓜子或花生,一面放殼,這樣不是很方便嗎?這就是我的發明「雙紙袋」。』朱晨菲一邊比劃著制作工藝,一邊講解著發明創意,自豪神情溢於言表。5月30日,在市光華小學,剛剛8歲半的小晨菲向記者展示著自己發明的得意之作,這件作品在今年牡丹江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剛剛獲獎。

  這個小發明的創意其實來得很巧。有天家裡來客人,吃了些瓜子、花生類的小食品,雖然大家都很小心,但還是有些瓜子皮花生殼落在了地板上。看著媽媽收拾衛生的忙碌身影,小晨菲想,我要為媽媽分擔家務。想不如做,她按照在學校第二課堂裡學到的發明原理開始實踐,幾番考慮後,覺得應該有一個物件裝吃的,另一個裝果殼,然後組裝在一起,就可以解決問題了。於是,她先找來兩個漂亮的塑料袋,用膠帶連接在一起,感覺不錯,就興衝衝地向媽媽展示,結果媽媽試用時,意圖雖好,但效果並不理想,塑料袋太軟,取拿食物不順手,裝果殼也不方便。小晨菲又想,要是袋子硬一些就好了,她又用折紙的方式折了小紙袋,效果雖然還不錯,但折紙比較麻煩。有一天,看到媽媽正准備把沒用的空紙袋扔掉時,她突然想到可以把兩個空紙袋貼在一起,『既環保又方便,這真的解決了很久以來讓人苦惱的問題。』朱晨菲的神情十分認真。

  喜歡上發明創造,還得從小晨菲上了小學開始說起。光華小學的特色教育就是『科技創新』,老師們還為此根據低齡少兒的特點編寫了教材:『你能加嗎』、『你能減嗎』、『擴一下吧』、『縮一下吧』、『聯聯看吧』……『十五個』發明創造的小口訣放飛了孩子們的思維,發明創造的理念也就此紮根在小晨菲和孩子們的腦海中。

  自強篇:無聲世界裡也有童話

  坐在教室裡畫桌前的王璐,心裡有一個童話般的世界。

  5月30日10時許,記者見到一身紅運動裝的王璐時,她剛從全市中小學生運動會開幕式回來,正與同學一起准備上美術課。『聽』過老師的講解後,她飛快地按照美術書的圖畫,在畫紙上勾勒出中國傳統年畫人物形象,然後調色、上色……幾乎比別的同學快一倍時間,她就完成了作品。看著老師做出的鼓勵手勢,她開心地笑了。

  王璐是市特殊教育學校康復大班的學生,由於幼時一次用藥過敏,她失去了聽力。王璐的世界,就此一片安靜,也因此直到4歲時,也不會說話,更無法與家人溝通。媽媽無奈中抱著一線希望,把她送到了市特教學校。在這裡,王璐戴上了助聽器,開始學習發音、說話,甚至唱歌。

  『我能聽見,我可以說。』下課後,戴著助聽器,王璐清晰地對記者說。十年來,為了學說話,她沒少吃苦頭。最簡單地講,當時為了弄懂發音的原理,她要把手放到老師的喉部和鼻翼去體會,甚至還把手伸進老師的嘴裡,來感覺喉嚨和聲帶的震動。說著過去,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看著身邊的班主任老師董媛媛。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