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新聞網訊 春末夏初,水草豐美。這兩天,看著豐收在望的萬畝碧草,宋立本的心裡特別美。
宋立本是齊齊哈爾市昂昂溪區榆樹屯鎮稻田村的種草大戶。2005年以來,他帶領十幾戶村民成立了牧草種植合作社,在瀕臨退化的草原上種植苜蓿1萬餘畝。近3年,苜蓿的市場銷路越來越好,合作社年年上臺階,收入從前年的200多萬元增加到去年的400多萬元,預計今年將接近600萬元。
同時改變的是這片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在這裡重現。因此,宋立本認准了種苜蓿這條路,他堅信,自己找到了一個金飯碗。
小小苜蓿收獲多
近日,記者來到穆棱市馬橋河鎮采訪。站在該市北大崗山坡上舉目四望,但見遠近的山坡綠意融融。當地的村民感嘆地說,北大崗真是今非昔比了。過去這裡是種地不掙錢,地裡『長石頭』。
穆棱市的地形屬於山區半山區,丘陵多,是全省水土流失治理重點縣之一,該市有80萬畝中低產田,大約佔耕地總面積的60%。這些土地貧瘠,糧食產量低,農民的收入也低。
由於這裡的地形坡度大、土層薄,水土流失嚴重。久而久之,地裡的土被雨水衝走了,石頭就露了出來。地就要變成荒山了。怎麼辦?2009年,穆棱市先後引進遠方草業和泉森草業兩家企業,探索通過種植苜蓿的方法調整農業結構、改造中低產田。他們采取『反租倒包』的方法,將北大崗1.3萬畝土地集中流轉給企業。同時實行『企業+農戶』的模式,引導農民退耕還草。現在,遠方草業已帶動50多戶農戶種植苜蓿。
穆棱市馬橋河鎮山東村村民朱全華最先嘗到了種苜蓿的甜頭。他告訴記者,去年,他嘗試著在自家的15畝低產田種上了苜蓿。企業給提供了種子、機械和技術指導。到年底一算賬,畝收入比以前種大豆時多了200元,而且種苜蓿既不用施肥,也不用中耕,特別省力。今年他將家裡的45畝地全部種上了苜蓿,自己閑下來又養了4頭肉牛,這樣一年能多賺2萬多元。
小小苜蓿帶來的生態效益同樣明顯。種植苜蓿僅兩年,穆棱市馬橋河鎮北大崗就有了變化,當地的農民深有體會地說,現在,空氣裡的灰塵少了,地裡的石頭少了,山上流下的水變清了。
而穆棱的這一步棋也達到了多贏:農民實現了增收、環境得到了保護、中低產田將變成良田。今年,該市種植苜蓿的面積擴大到了4萬畝,5年後力爭達到10萬畝。
牛吃良草產好奶
近兩年,海林農場奶牛業迅猛發展,奶牛存欄已達到7700多頭,人均飼養量一頭以上。奶牛多了,飼草成了難題。經過研究,他們發現,苜蓿是營養價值高的好飼料。於是從2004年開始,海林農場開始實施奶牛半畝地苜蓿工程,利用公路邊、溝邊、林帶邊等『三邊地』種植苜蓿。現在,農場每頭奶牛每天都能吃上10公斤新鮮高營養的苜蓿。
吃得好了,長得也好。喂上苜蓿後,海林農場每頭奶牛的產奶量提高了7.5%,一頭奶牛一年多產450公斤牛奶,節約飼草、飼料費用200多元,增加收入900多元。而且用苜蓿飼喂的奶牛得病的也少了。
據省畜牧獸醫局草原飼料中心實驗站站長許金玲介紹,苜蓿養奶牛是國際上公認的先進實用技術,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用苜蓿轉化牛奶蛋白是最好的技術方法,不僅原料奶質量高,更重要的是原奶安全可靠,成本也比使用豆粕低很多。
我省是畜牧業大省,目前奶牛存欄量239萬頭。隨著規模化飼養比重的逐步昇高,尤其是三聚氰胺事件後,保障乳制品安全已成為奶業昇級的關鍵。
現在,我省奶業對優質苜蓿的需求量約350萬噸,而我省苜蓿產量只有10多萬噸,目前我省平均每頭奶牛每年只有苜蓿乾草120公斤,與2噸的正常標准相差甚遠。
我省商品草基本依賴進口,優質牧草嚴重缺乏。一些大型乳品企業都自建了規模化牧場,每年大量從國外高價進口苜蓿。我省第一家苜蓿生產企業——遠方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產品一直供不應求,今年3月,苜蓿草尚未發芽,就已被定購一空。
種植苜蓿有優勢
我省發展苜蓿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我省有2000多萬畝的天然草原,有50%左右的低產田,都特別適於大面積種植苜蓿。此外,苜蓿種植一次,可以利用10年左右。我省西部松嫩地區退化、沙化和鹽鹼化『三化』草原面積達1915萬畝,如果在『三化』草原種植苜蓿,不但能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還能恢復『三化』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態環境。
因此,我省發展苜蓿產業前景廣闊、潛力巨大,完全有可能成為我國最重要的優質飼草料基地。
小草產業待成器
目前,我省苜蓿產業方興未艾,正處於起步階段,以自產自用、分散種植為主,產業化程度低、規模小,缺乏牽動力強的龍頭企業。且產業鏈條短,我省的苜蓿產品以乾草捆為主,而高附加值的草粉、苜蓿葉蛋白、保健功能食品等產品仍處於空白狀態。
遠方草業相關負責人說,牧草產業是資金和技術密集的產業,前期投入特別大。苜蓿生產最重要的是適時收獲,要做到這一點土地就要集中連片,還要配置先進的專業機械設備。
一直以來,種苜蓿投入高,卻沒有政策資金扶持,因此我省苜蓿產業化基礎比較薄弱,收獲機械數量少,收貯能力不能滿足生產需要。
此外,苜蓿種子繁育體系不健全,缺少適宜的苜蓿種子;生產技術水平低,管理粗放,也是制約我省苜蓿產業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為此,有關專家建議,應出臺具體政策,像支持糧食生產一樣扶持草業的發展,盡快實現種植牧草與種植糧食作物享受同樣的優惠政策。應制定牧草收獲加工機械補貼政策,及苜蓿良種補貼政策。並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在資金、信貸和土地、草原資源的承包、入股、租賃流轉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同時鼓勵和引導農戶以土地、草原作為股份成立合作社,推廣養殖企業+農戶、草業企業+農戶、農戶聯合的合作種植經營模式,並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實現苜蓿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