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8日訊 5月3日,張德福成為大慶遺體捐獻第一人;十天之後,24歲的王春紅成為大慶市遺體捐獻的第二人。在《黑龍江省遺體和眼角膜捐獻條例》實施一年零兩個月之時,大慶市僅成功捐獻遺體兩例,登記捐獻8例。在被感動之餘,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攔住了人們捐獻遺體的腳步?
嚴峻的現實:遺體資源嚴重匱乏
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人體解剖學是醫學院校必不可少的基礎課,全省每年大約需要遺體1500例,由於遺體資源匱乏,大部分學校無法按照有關規定進行人體解剖學教學,多以模型、圖片和動物來代替人體解剖,直接影響了醫學教學質量和醫學科研水平的提高。
齊齊哈爾醫學院是我市遺體捐獻的接收院校,5月28日,記者電話采訪了該院基礎醫學院副院長高音。他告訴記者,學院每年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需要五六十例遺體,可從去年三月至今他們只接收了6例捐獻的遺體。
難越的鴻溝:傳統觀念根深蒂固
『你願意捐獻遺體嗎?』日前,記者就此問題進行了隨機采訪,表示願意捐獻的市民很少。東北石油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楊中華認為,大家有這種想法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教育的結果,這種意識已經深入到人的骨髓,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
采訪中,市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王雅坤也表示,由於廣大市民對遺體捐獻的認知度還不夠,加上傳統觀念根深蒂固,所以我市的遺體捐獻工作還在起步階段。
長期的任務:宣傳引導移風易俗遺體捐獻如何邁過傳統觀念關?
楊中華認為宣傳引導很重要,新聞媒體應該大力宣傳遺體捐獻者的事跡。
『給遺體捐獻者以足夠的尊重,纔能讓親人得到慰藉,給他人以啟迪。』高音說。王雅坤告訴記者,為了弘揚遺體捐獻者的奉獻精神,我市在籌建遺體捐獻紀念碑,把捐獻者的名字刻在上面,讓他們英名永存,也讓親人們有個祭奠的地方。
相關鏈接:有意捐獻遺體的市民可以到市、縣(區)紅十字會辦理登記手續。捐獻人需提供有效身份證件和證明材料(如身份證、戶口簿),由近親屬(指捐獻人的配偶、成年子女、父母)陪同,捐獻人和其親屬同意後簽字,並由捐獻人指定一名親屬作為其遺體捐獻的執行人。
捐獻人死亡後,遺體捐獻執行人應當及時通知原登記機構,並持捐獻人的死亡證明、遺體捐獻卡等資料,與原登記機構簽訂捐獻遺體交接協議書,原登記機構向遺體捐獻執行人頒發遺體捐獻紀念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