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市加快發展鄉鎮村經濟的思考
鄉鎮村經濟是一種具備一定規模、主導產業明確、產業特色突出、具有較強輻射力的區域經濟,是宏觀經濟尤其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個經濟欠發達的農業地區,綏化市委著眼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作出的加快發展鄉鎮村經濟的戰略部署,對於我市全力強力推進大發展大跨越,加速實現中部崛起,具有深遠而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推進鄉鎮村經濟,是構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框架的戰略之舉
一個地方發展模式選擇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歷史特征。我市是一個傳統農業地區,發展優勢在農業,發展潛力在鄉鎮,發展瓶頸在農村。可以說,鄉鎮村經濟板塊是構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框架的重要經濟元素,對於實現綏化在龍江的『中部崛起』,具有重要助推作用。
(一)推進鄉鎮村經濟是實現在龍江『中部崛起』的加速引擎。我市『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要達到150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00億元,實現由農業大市向工業大市、商貿大市、生態大市和經濟強市轉變,實現在龍江的『中部崛起』。在我市強力全力抓產業抓項目推動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實現『十二五』目標的進程中,鄉鎮村經濟發展憑借後發優勢,一個鄉鎮的突破,帶動了全市大的跨越,發展起來的集約效應和倍增效應日趨顯現。僅今年1~5月,全市各鄉鎮村新建、改建、擴建、續建千萬元以上項目124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52個,總投資102億元,已到位資金近30億元。鄉鎮村經濟已經成為拉動區域經濟加快發展的一支重要生力軍。
(二)推進鄉鎮村經濟是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要基礎。全市總人口586萬,其中農業人口431.8萬,城市化率僅為26.3%。推進城鄉一體化,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大力推進農村城鎮化,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現實選擇。加快鄉鎮村經濟建設,發展項目園區,壯大工業企業項目集群,壯大特色主導產業,加快小城鎮建設,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農民就業增收,使傳統農民成為產業工作城鎮居民,以此牽動農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發展步伐,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
(三)推進鄉鎮村經濟是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福祉民生的迫切需要。近年來,國家省市縣深入實施惠農政策,不斷加大『三農』扶持力度,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設施建設快速發展,農村落後面貌得到很大改善。但是與城市相比,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發展水平仍然較低,與廣大農民群眾的熱切期盼差距很大。面對進一步惠民生促和諧發展任務,絕大多數鄉鎮有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之心,而無財政支橕之力,只能是『等米下灶』,上級撥多少錢辦多少事。『實業興邦』,『無工不富』,解決農民民生的根本,在於鄉鎮村引資上項、發展鄉鎮村經濟,增加鄉鎮村自身財政實力。
(四)推進鄉鎮村經濟是鞏固基層政權的堅強保障。 『鄉鎮強,則郡縣治;郡縣治,則天下安』。鞏固鄉鎮村這個最基層的行政單元政權,抓好鄉鎮村經濟建設至關重要。目前看,鄉村兩級收支矛盾突出,絕大多數鄉鎮靠補貼過日子,有的已是『空殼鄉鎮』、『倒掛鄉鎮』,嚴重影響政府職能的發揮,服務三農、改善民生、維護穩定力不從心。甚至有的鄉鎮缺錢向村裡借款,村乾部敢怒不敢言,群眾意見大;有的擠佔挪用農業專項資金、農民各項補貼資金,造成鄉鎮乾部違紀。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一些鄉村組織在群眾中缺乏號召力、公信力和執行力,乾群關系疏遠,組織軟弱渙散,無法承擔帶領廣大群眾致富奔小康的重任,嚴重影響了基礎政權的鞏固。
二、推進鄉鎮村經濟,必須明確方向、突出重點
鄉鎮村經濟與城市經濟有一定的差異性,又有別於傳統的農業經濟,有其自身的特點,結合我市的基礎條件和發展現狀,發展鄉鎮村經濟應堅持以區域龍頭企業為牽引、以資源優勢為基礎、以中心集鎮和園區為平臺,實施項目化帶動、產業化延伸、集群化推進、區域化建設,打造各具優勢的產業帶、企業群、中心鎮,形成城鄉互動、一體發展的良好格局。在推進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實效,科學發展。要堅持發展、管理、服務統籌協調,多輪驅動,多元發展,找准富民、富村、富鄉的結合點,努力做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鄉財增稅、村增積累相統一;要堅持分層次發展、分類推進,根據經濟基礎、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的差異狀況,確定不同的發展途徑,選擇重點中心鄉鎮,集中力量優先發展,引帶擴散,梯次推進;要突出比較優勢,大力發展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優先解決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業效率問題,逐步推動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提檔昇級;要堅持城鄉統籌、一體發展,以城帶鄉,以鄉促城,促進城鄉之間要素合理流動與優化組合,實現城鄉分工協作,共同發展;要堅持因地制宜、區域統籌,突出優勢特色,大力發展一鄉一品,幾鄉一業,突破鄉域縣域界限,按產業優化配置資源,形成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重點要抓好『四型』經濟:
(一)深入推進招商引資,大力發展項目經濟
項目特別是產業項目建設,是財稅的來源、就業的基礎、民生的保障。作為鄉村一級,必須把招商引資上項目,作為鄉鎮村經濟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全員搞招商,全力抓項目。一是發揮優勢上項目。要用資源換資本、換市場、換技術,謀劃一批資源深度開發、產業鏈條延伸項目。二是圍繞產業跟項目。以產業項目建設年活動為契機,重點打造綠色食品、糧食加工、光伏及新材料、石化、醫藥、紡織、機電、生物、林產品加工、現代服務業十大產業,圍繞這十大產業積極引進大項目、好項目,上好吃配擴散、拾遺補缺項目,積極為產業搞配套、搞服務。三是盯住政策跑項目。深入研究國家和省的產業政策,把握好支持鼓勵的方向。突出適合鄉鎮村經濟發展的農業產業化、北藥開發、清潔能源、生物農業、林下資源等深加工項目,找准與產業布局、資金投向的結合點,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四是突出領導抓項目。抓招商跑項目關鍵在主要領導。借鑒安達鄉鎮的經驗,實行黨政主要領導分工,黨委書記主要抓招商跑項目,鄉鎮長負責日常工作,拿出足夠的人力物力放到項目上。
(二)加快建設產業園區,大力發展異地經濟
園區是承接產業項目的平臺,是招商引資的載體,在吸引資金、項目、企業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合理布局,科學規劃好園區。重點以具有一定輻射帶動功能的中心集鎮,特別是按照主體功能區劃分,以被列入國家級重點開發區域的鄉鎮和省級重點開發區區域的鄉鎮為主體,著力打造鄉鎮經濟集聚區。要按照區域合理布局,距離較近的集聚區要實行差異化發展,避免同質化重復建設,惡性競爭。二是多元投入,合力建設好園區。各縣(市)區都要拿出專項資金支持,幫助啟動,集聚區所形成的土地出讓金要用於集聚區的建設。按照誰受益誰建設的原則,以中心集鎮為主,集聚區輻射區域內鄉鎮聯合出資,共同建設。也可以采取BOT的方式,引進有實力的投資公司,市場化運作,打包整體開發建設。三是資源共享,充分利用好園區。把集聚區作為區域經濟的龍頭,周邊鄉鎮、村級引進形成的項目都要集中向集聚區擺放,實行收益共享、稅收分成。切實把集聚區打造成區域經濟中心,異地經濟的平臺。
(三)依托優勢特色產業,大力發展集群經濟
集群經濟是眾多相關企業在一定范圍內高度集中,通過企業間的分工協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形成整體競爭力。鄉鎮村經濟投資規模較小、企業實力較弱,進入門檻較低,集群化發展有利於企業抱團取暖,抵御市場風險,有利於企業間分工合作,形成集合優勢。一是立足資源特色,壯大『小規模、大群體』。沒有規模就沒有競爭力。鄉鎮村經濟在市場開發、產品開發、技術開發上相對處於劣勢,但通過企業的集聚,就會產生規模化的效應。要按照一鄉一品,幾鄉一業的模式,來統籌謀劃,注意產業的關聯度,注重企業間分工合作,壯大『小規模、大群體』的總量和規模,形成競爭優勢。二是圍繞產業龍頭,做好吃配擴散文章。樹立區域經濟的概念,圍繞區域內主導產業、龍頭企業延伸配套,主動攀高結貴,甘於做配角,自覺做綠葉。鄉鎮村經濟在圍繞本地產業龍頭的同時,要眼睛向外,積極融入周邊經濟圈,主動挖掘爭取一些大企業配套的用量較大、技術要求低、附加值低、勞動力使用多的項目,揚長避短,借力發展。三是強化合作組織,增強內生發展動力。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是農業向現代化、市場化發展過程中,農民自發創造形成的,具有方向性和生命力。要加大扶持合作組織力度,促其逐步向以資本、企業、市場、技術為紐帶的合作社轉變,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織形式和載體。
(四)不斷挖掘增長潛能,大力發展新興經濟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產生新的市場需求,也催生了新的產業和機遇,帶來新的發展空間。鄉鎮村經濟要與時俱進,積極跟進,挖掘開發新的增長點。一是加快發展面向生產的服務業。要加快農產品市場、農用物資專業市場建設,有條件的要建設區域性集散地。要完善農村金融服務,積極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金融擔保機構等,支持鼓勵郵儲銀行、龍江銀行、哈爾濱銀行等中小銀行在鄉村開設區域服務網點。要加快信息、法律等方面服務業發展,提供專業化服務。同時,要完善提昇傳統服務業,促進商貿、餐飲、娛樂等提檔昇級。二是大力發展特色鄉村旅游。近年來,近郊游、民俗游、農業觀光游越來越受到青睞。全市目前已經粗具規模的景區32處,近80%都在鄉村。各地要積極謀劃,大力發展休閑游、民俗風情游、農家樂、采摘園等,推動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三是大力推進鄉鎮綜合開發。小城鎮是經濟的載體,本身也是一種高效經濟。要開發小城鎮、經營小城鎮,改善人居環境,改善招商引資環境,使之成為區域性商業中心和農業生產資料中心。
三、堅持多元支橕,不斷加大鄉鎮村經濟推進力度
對於我們綏化來講,鄉鎮村經濟相對於城市經濟是弱勢經濟,先天不足,基礎薄弱。必須強力扶持、多元支橕,為鄉鎮村經濟創造優良的發展環境。
(一)強化組織支橕。一是進一步強化領導。進一步健全領導組織,明確牽頭部門,強力推進。特別是各級黨政主要領導要高度重視,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布局,把鄉鎮村經濟緊緊抓在手上,像抓城市經濟一樣,專題研究鄉鎮村經濟,在精力上投放、財力上投資、人力上投入,全力支持發展,全力破解難題,進一步做大做強鄉村經濟。二是落實落靠責任。建立目標管理責任制,圍繞鄉鎮村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去落實,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去解決,將每項工作細化到單位、量化到人員,做到任務有人領,工作有人乾,責任有人擔。三是搞好協調配合。各部門要增強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把該管的事情管好,把該抓的工作抓好,把該服務的項目落實好。
(二)強化政策支橕。一是推行鄉鎮財政『雙軌制』,實行『核定基數、超收分成』;還財權於鄉鎮,將上劃到縣級的鄉級財政人財物劃回鄉鎮管理;實行分級結算,突破屬地征稅限制,對鄉鎮引進的項目落戶到本縣域內任何地方,其實現的稅收按收入級次除上繳國家和省外都劃歸鄉鎮財政收入。二是實行擴權強鎮,下放人事權、行政審批權、行政管理權、行政執法權及其它權限。三是加強對鄉鎮村建設,縣(市)區在鄉鎮收取的規費,包括土地收益,除上解國家和省外,全部留給鄉鎮搞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宅基地和村莊整理所節約的土地調劑為建設用地的,優先用於小城鎮建設。城市棚戶區改造政策向鎮中村改造延伸,大力推進鎮中村房屋的集中改造。四是拓寬融資渠道,市中小企業助保金擔保貸款要劃出一定的資金,用於支持鄉鎮村企業發展。農村信用社對自有資金達到50%以上的創業項目,要根據相關規定按等額資金匹配給予信貸支持;對政府扶持的擔保公司可為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進行擔保;全面開辦林權抵押擔保貸款業務,符合抵押條件的,均可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抵押擔保。
(三)強化激勵支橕。萬事靠人,萬事靠乾部。要制定《加快鄉鎮村經濟發展獎懲辦法》,建立重獎重用激勵約束機制。大張旗鼓地支持想事乾事的,重用創業成事的,獎勵突出貢獻的,鞭策無為守業的。通過激勵約束,切實把乾部的注意力轉移到謀求發展上,把乾部的能力反映在工作實績上,把乾部的優劣體現到組織評價中。年末,將對鄉鎮村經濟發展情況進行全面考核,嚴格兌現獎懲,對工作能力強、業績突出的乾部要向組織積極推薦,予以提拔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