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集同高速公路:科技創新織補舊路
2011-06-09 15:26:27 來源:東北網  作者:楊林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9日訊(記者 楊林川)『修路人都知道,舊路的昇級改造,比修一條新路付出的成本、時間和精力要大得多。』此時,我們頂著夏日的炎炎烈日,站在集同高速公路K38公裡處的施工現場,該項目的副指揮邢宏濤指著舊路幫寬的作業面對記者說。面對記者的不解,邢宏濤說:『舊路幫寬存在著新舊路不均勻沈降問題,容易引起路基出現縱裂,造成路面早期損壞,從而嚴重影響公路使用壽命。這是公路建設領域至今沒有解決的世界級的技術難題。』可以說,從集同高速公路改擴建項目開工的那天起,建設者們就與這個世界難題遭遇了。

  集同高速公路改擴建項目有49.7%的路段共83.3公裡需要進行舊路改造,因為設計時速由過去的80公裡改為120公裡,速度變了,向心力大小變了,公路的線形也要改變,因此,就要根據公路的曲線半徑,對舊路進行不同寬度的加寬。據了解,在我省『三年決戰』的項目中,該項目舊路幫寬的裡程是最長的,其中還有67.95公裡的路段單側幫寬寬度不足1.25m,壓路機根本不能正常作業,完全要靠人工來『織補』。

  如何能夠將舊路和新路『織補』得天衣無縫呢?『控制減少新舊路土方不均勻沈降』、『控制延緩或阻止舊路裂縫對路面的反射不利影響』。這兩個質量目標寫進了指揮部的備忘錄,而為了完成這個目標,他們選擇了在施工的技術和工藝上進行創新。

  在路基施工過程中,指揮部加強了路基環節管控,采取多項創新性措施保證舊路幫寬質量:選取沈降量小、透水性好的填料進行路基填築;加強幫寬路基碾壓,每作業面配置足夠的壓實設備,采用雙班操作手進行不間斷碾壓,同時,要求土方運輸車輛必須在幫寬路基上行駛運料,實行重載碾壓;在新舊路結合部加鋪土工格柵,保證路基整體性;引進特殊設備,采用蘭派衝擊式壓路機進行衝擊壓實,采用強夯式壓實機械夯實小幅幫寬路基壓實盲區,以保證壓實度,盡可能加速完成新路基土方的沈降,減少新舊路沈降差異。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圍繞舊路中軸線『找拱』,是舊路改造的核心難點。舊路路面為雙向排水,擴建成高速公路後路面為單向排水,所以要對舊路路面進行找拱,將路面一側旋轉起來,將雙面坡改為一面坡。而找拱層因中心線擺動致使的厚度始終變化,質量控制難度很大。為此,指揮部請來省內外專家,召開論證會,審議通過了舊路路面加鋪優化方案,在攤鋪水穩結構進行舊路找拱找平前,在新舊路面拼接縫處增設2米寬鋼筋網;在新舊路面拼接縫處增設耙釘、整幅加鋪應力吸收層、加鋪聚酯布,以及采用抗反射裂縫能力更強的瀝青碎石,作為找拱結構的綜合處治方案。

  當行至集同高速公路項目K26公裡處時,又一處場景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遠遠看去新路和舊路仿佛是用大小不一的『釘書釘』緊緊地被釘到了一起。同行的邢指揮告訴我們,這就是集同高速公路創新使用的『耙釘』技術。記者看到,施工人員手持直徑14公分的鑽頭,在舊路路面與後加寬的路面的接縫處兩側打孔,鑽孔深度要在10到12厘米之間;然後使用空氣壓縮機進行清孔,保證孔內清潔;再將孔內注滿植筋膠;然後將耙釘慢慢植入孔內,確保整個鈀釘緊靠混凝土表面,不允許出現鋼筋翹曲和懸空現象;最後用環氧樹脂膠將耙釘密封。記者發現,整個過程全部是手工操作,而且每個細節都需要施工人員精益求精。

  此時下午2點多鍾的艷陽直射施工現場,空氣中彌漫著瀝青和灰塵的味道,施工人員和指揮部的管理人員都穿著落滿塵土的厚厚的工作服,黎黑的臉上掛著油油的汗珠,他們不時地用粗糙的手掌不經意地一抹。邢指揮邊俯下身檢查釘孔深度和清潔度,邊對記者說:『舊路幫寬的難題,至今我們也不能徹底解決,我們能做的只是多用點心,多動點腦,多想點辦法,讓不均勻沈淀晚點出現,推遲路基縱裂,讓公路的使用壽命長點,再長點……』他的語氣就象嘮家常一樣平淡,但在他的眼中,我們讀到了一名築路人的沈甸甸的責任——那是比金子還珍貴的品格。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