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苦戰『小昇初』 11歲孩子要面對的『人生大考』
2011-06-13 09:21:17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數千考生排隊入場。

  11日7時許,哈工大附近、安發橋上交通擁堵異常。因為這一天是哈工大附中初中部『小昇初』入學考試的日子,上萬名考生爭取那750個錄取名額。考場外陪考家長的數量實際上已超過幾天前的那些高考考點,陪考者佔據了部分車行道。

  而這場考試形勢之嚴峻、壓力之大讓參考的只有11歲的考生們面色凝重。為了打贏這場『戰役』,他們中的許多人和家長已一起緊張地『衝刺』了一年、甚至更長時間。在家長心裡,這是一輪甚至比中考、高考對孩子命運影響更大的考試。哪怕多花一些學費。

  11歲孩子的『人生大考』

  『如果考不上對孩子心靈的打擊得有多大!』家長的心理負擔比孩子更重。為了避免讓孩子過早地接受人生的失敗,只能全力以赴地在校外補習。

  今年,我市一些民辦初中招生迎來了開辦以來最多的學生報名。報考劍橋三中的為7000人,比去年增加約2000人;報考德強中學的約5000人,比去年增加1000人;哈工大附中雖未透露報考的具體人數,但一些考生家長估算,招生報名的前兩天人數就已超過萬人。

  受現有軟硬件設施條件限制,這些民辦初中學校的招生名額並不能因報名人數的增加而增加。今年,劍橋三中仍招收380人,錄取比率為5%;德強中學招收600人左右,錄取比率為12%;哈工大附中仍為750人,錄取比率大約低於3%。都遠遠低於目前已達到40%和近90%的省重點高中和大學本專科錄取比率。

  11日,哈工大附中外因『小昇初』招生考試而被家長圍得水泄不通。有的孩子由祖父母、父母等好幾位家長陪著到了考場。小昊不是第一次見到這個『陣勢』了,之前,他參加過松雷、德強、劍橋三中的考試。因為每所學校的錄取比例都不高,為了穩妥,考生們一般都采取『轉戰』多所學校的策略,考上哪所上哪所,考上多所從中選最好的上。

  為了『小昇初』考試,小昊准備了三年,他的媽媽玉青(化名)仍然覺得著手太晚了,雖然他們全家已為這場考試付出了很多的財力和精力。

  首先投入的是錢。這三年裡,小昊一直進行奧數、英語、作文的補習,多數的周六和周日是在補習中度過的。到了最近這兩個月,到學校上課的時間很少,基本都是在校外的『擇校班『補習。玉青說,這三年補習一共花多少錢沒計算過,但英語一科一直是在一個外語學校學習的,大約花掉1萬多元學費。僅在最後這一年裡,在『擇校班』上課就花了近兩萬元學費。

  相對於經濟上的投入,玉青感到更大的壓力是精神上的。『整個過程父母是最煎熬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又不敢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只能鼓勵孩子要努力。』玉青說,孩子每參加一個民辦初中的招生考試,她心理壓力都特別大,不只擔心孩子考不上,更擔心考不上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纔11歲,這種失敗對心靈的打擊得多大!

  但玉青仍然覺得讓小昊參加民辦初中的考試是唯一的選擇。小昊在南崗區一所小學上學,對口中學的省重點高中昇學率較低。由於現有的師資力量,這種情況在我市較為普遍。於是玉青覺得,至少應該在上初中時給小昊多一種選擇,所以早就准備讓他考好一些的民辦初中。為此,她不但把哈市所有民辦初中的情況掌握得一清二楚,還分析了每所學校的考題。她發現:『小昇初』的考試卷子中竟有立體幾何的試題,而這些是小學教材裡沒有的。她對記者說,這三年,她放棄了自己的休息日,帶著小昊到處補習。最後這一年,更是『瘋狂補課』。

  『我知道家長不該把孩子弄得那麼累,這些大道理我都懂。』玉青說,但沒辦法,孩子能上一所好初中,以後考上重點高中和重點大學的機會纔更大一些。考民辦初中,就是讓他以後的出路更好。


  選拔方式唯有考試

  『學校招生可以不通過考試的方式。』一所民辦初中校長說,但要在眾多的報考學生中用相對來說最公平的辦法進行選拔,目前還沒找到比考試更好的辦法。

  去年9月新學年開始,我市18所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公助校全部停招新生。其實,早在2006年,我市就一直在清理規范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公助學校,去年是最後一批,69聯中等『名校』均在其中。今年民辦初中招生『爆棚』就是受此影響。一些孩子所在小學『對口』初中並不理想、想花錢擇校的家長『無校可擇』,便集中報考民辦初中。被家長『追捧』的全部是昇入省重點高中比率較大的民辦初中。

  為了給眾多報名考生安排好考試,一些民辦初中真是煞費苦心。5月7日,劍橋三中『小昇初』招生考試當天,校門前圍了無數家長。因為早就想到這個情況,學校當天求助交警到校門前疏導交通。由於考生眾多,考試時隔一座位坐一人坐不下,只能讓考生挨著坐。為此,學校特地出了A、B兩套考卷,以防鄰近的學生互相抄襲。哈工大附中則在校外增闢了考場。即使這樣,每個考場也要盡可能地多安排考生,如哈工大致知樓考點,每個考場考生數量為65—70人。而德強學校則只好把考生分別安排在兩天考試。

  考生增加,最大的受益者是民辦初中。因民辦公助學校停招,讓我市不少民辦初中感到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劍橋三中校長常翠平說,報名人數的增加能讓學校『優中選優』地選拔學生。由於去年報名人數大幅增加後,他們明顯感到錄取的孩子語文、數學、外語三科全面發展。鋼琴9級以上、手風琴10級以上、全國奧數競賽一等獎等有特長的學生數量也在增加,成為提高昇學率的重要保障。而這樣又能吸引更多的優秀學生、老師進入民辦初中學習和工作,學校正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

  『其實,我們招生可以不通過考試的方式。』常翠平也覺得考試會給年齡並不大的學生帶來過多的壓力。但是報名學生太多了,只能用考試的方式進行選拔。她認為,目前還沒有比考試更公平、更好的選拔辦法。

  昇學率這只無形的『手』

  昇學率的『指揮棒』下,教育方面的怪現象層出不窮。而過早、過多的學習競爭壓力,不但易導致孩子厭學,也容易導致教育市場混亂。

  『小昇初』考試的激烈也『成全』了很多校外的補習學校。記者以學生家長的身份諮詢某奧數學校時,學校老師說:『必須從小學二年級學起,否則怎麼能考上民辦初中。』記者問:『學奧數都是為了考初中嗎?』對方答,差不多都是。

  這類被家長們稱為『擇校班』的補習學校全部用考入民辦初中的學生『打廣告』。每一所學校都會在其校內或網上公布過去考入每一所民辦初中及『奧班』的學生名單和分數。讓『擇校班』的學習把孩子的課外時間都佔滿。

  『教育中的怪現象』。黑龍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教師教育中心主任楊平用這句話來定義『上昇初熱』現象。他說,高考的壓力前移,不僅移到中考,現在又移到『小昇初』考試,這是一種令人擔懮的現象,會使教育發展走向歧途。過早、過多的競爭壓力,會給孩子造成學習負擔,導致厭學、厭世。真正的學習負擔並不是因為學習多與少,而是被迫學習。如果喜歡學習,夜以繼日地學也會覺得樂趣無窮,而如果只是把學習當做昇學的『敲門磚』,會直接導致教育市場的混亂,也會影響學校和老師正常的教育判斷。現在,很多學校的領導和老師都不敢搞太多的課外活動,大量時間都用於課堂學習。這就導致現在的許多孩子只會學習,缺乏生活能力,而且只關心學習,對身邊的其他事和物都不關心,影響了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生活觀。

  楊平說,目前『小昇初』考試的火爆也暴露出教育本身的問題。教育觀念落後,只憑昇學率、獲獎情況去評價一所學校、一個老師。這種評價制度就像一只無形的手,操縱著學校、老師和家長的行為。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是應該更新教育觀念,改變對學校、老師和學生的評價指標,讓學校不只是成為培養能昇入重點高中、大學的學生,而是能培養有正常生存能力的學生。同時,教育行政部門也應使各個學校均衡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不要有意無意總宣傳重點學校。不過,許多業內人士表示,在現有教育體制環境下,這種想法還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完全實現。


  配額制為『大考』降溫

  2015年,即今年上初中的孩子初中畢業那年,我市省重點高中配額生比例將達到70%以上。這讓一些家長感到,現在拼命考『小昇初』,可能導致畢業時反而『吃虧』。

  對於促進學校均衡發展,教育行政部門也在想辦法。市教育局有關人士表示,將通過利用名校、薄弱學校校長、教師輪崗,擴大重點高中配額生比例等一系列教育新政,全力促進我市教育走上更加均衡發展的軌道。

  為了遏制大量學生無法進入『好的公辦初中』,而往昇重點高中率較高的民辦初中擠,我市不斷加大省重點高中配額生比例。到2015年這一比例將提高至70%以上,這意味著今年進入初中的學生到昇高中時,省重點配額生將佔到省重點高中統招數量的70%以上。考生考取省重點高中配額生,名校學生的競爭壓力會更大,擇校不如『不擇校』正成現實。

  省重點高中配額生是把有報考配額生資格的數量均衡地分配到所有的初中。省重點高中配額生錄取時,在重點高中統招錄取分數線下20分內,按照考生報考志願和考生總成績以每個初中學校為單位,按配額生指標數擇優錄取。由此不難看出,每個中學在配額生名額分配上享有的權利是平等的。考生如果想進入省重點高中,一方面取決於自身的中考成績,一方面取決於所在學校配額生的情況。這樣一來,普通學校裡的考生將有更多機會考取省重點高中。

  事實上,配額制也正在改變一部分家長對上初中的認識。11日,在哈工大附中考場外,不少家長也表示,以後『配額『的比例越來越大,上『名初中』反而『吃虧』,所以即使孩子考不上,也不會太失望。

  采訪後記

  玉青只是記者采訪的眾多考生家長之一,在這些家長中,她的想法和做法都沒有特別之處,很大眾。可是,正因為這樣纔更令人懮慮。

  如果只聽玉青一個人講述,她對孩子學奧數的執著、對孩子參加補習班的緊迫感、對於學習的認識,會讓人覺得有些荒誕。可是,當記者采訪了更多的家長、學校、老師和校外補習班後,他們營造出的強大氛圍幾乎把記者同化。『大環境』太強悍,剽悍的集體無意識能把微弱的個人意識鯨吞蠶食。

  但是,家長們有沒有跳出這個環境想一想,你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按照『模范人生』的角本,規范又無趣地走上人生的每一個臺階,最後卻成為一個面目模糊的『大眾』嗎?

  要更新教育觀念,先要改變家長和老師的人生觀、價值觀。這裡,媒體要做的,除了報道新聞事件和提供建議外,還應呈現給受眾更多多姿多彩的『不一樣』的人,用他們迥然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幫助更多人從集體意識中跳出來,擁有一個看待人生的更寬廣的視角。

  願先進的教育制度與理念及早佔領高地,解救孩子們被一場場考試鉗制住的時間和心靈。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