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3日訊 一畝航椒產量4500公斤,一根成熟的豇豆1米長、茄子重3斤……這些神奇的『太空蔬菜』,眼下已在大同區高臺子鎮農民吳迪的棚室裡紮下了根。大慶市與航天科技五院合作,使北方航天育種基地成功落戶大同區,並開始結『果』,目前種植『太空蔬菜』的棚室達26棟,大慶棚室種出了『太空蔬菜』。
航天育種是在空間環境條件下加速生物體的變異,利用宇宙輻射、微重力及弱地磁場等因素的誘導,使作物染色體產生缺失、重復、易位、倒置等基因突變。航天作物的特點為可提高產量、抗病能力強、口感好、耐儲運。
據了解,大慶市正在爭取把優質作物品種,通過航天器搭載上天,經過遴選培育,建立種子科研開發基地。通過培育繁衍,建立北方航天育種基地,基地總規劃面積10.8萬畝,重點建設『一心、兩園、三帶、四基地』,即以大同區高臺子鎮為中心,規劃航天品種種植園和航天品種展示園,建設航天種子糧食、航天蔬菜和特色作物三條產業帶,建立原種生產、制種基地和航天品種示范推廣、科技展示教育基地,從而實現農業種子的產業化發展。
在高臺子鎮,棚室主人吳迪領記者來到大棚裡,記者看到了第一批出芽的『太空種子』種苗,三葉苗或四葉苗正毫無顧忌地生長開來。據吳迪介紹,這些『太空種子』出芽率在90%以上,從苗情看,對本地環境的適應性較強。
大同區副區長馮小平說,今年,大同區與中國航天科技五院繼續加強合作,在去年成功試種12棟大棚的基礎上,今年擴大到26棟,引進航椒、航茄、超大南瓜等33個蔬菜品種,在大同鎮、高臺子鎮、林源鎮三個生產基地進行了種植示范。
這些『太空蔬菜』能長成什麼樣?吳迪介紹,去年春季雖然受到低溫多雨氣候條件影響,但航天試驗品種作物各項監測數據和作物性狀表現良好。試種的豇豆航豇2號長度平均為91.1厘米,最長達120厘米;黃瓜瓜長30至35厘米,肉質厚,質地脆嫩,45天就可采摘,播種60多天後畝產可達5000公斤。太空架豆生長期更長,能抗毒病、鏽病、細菌性疫病等,畝產可達30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