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8日訊 短短50天,修復千條路,這在哈爾濱歷史上從未有過。
為了實現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城市環境『三年大變樣』的目標,今年全市開展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道路維修工程,維修觸角延伸到邊石、步道板及相關設施,首次實行道路維修質量保證金制度。截至6月10日,經過全體施工人員50天的晝夜奮戰,1110條段、110.83萬平方米街路維修任務全面完成。
全方位、全覆蓋,千條路修到百姓腳下
作為冬夏溫差懸殊的北方城市,一到換季,道路翻漿破損讓市民在出行中承受了道路坑窪不平帶來的顛簸和不便,更嚴重影響了城市的交通秩序和整體形象。面對全市人民期盼良好出行環境的願望,市政府果斷決定,調整思路,加大投入,對全市翻漿破損道路進行全面維修。市建委、交管局等市直部門大力支持、積極參與,城市管理部門全力組織,一場惠及民生的道路維修大會戰,在全市的大街小巷迅速展開。全市城管系統400餘位乾部立即行動,迅速開展全方位調查,經過3天3夜的連續工作,逐條街路、逐個點位拍攝分析研究,繪出1.2萬份維修任務清樣,涉及1110條段、110.83萬平方米破損街路。這麼多破損道路,怎樣修?面對壓力和挑戰,全市道路管護部門的乾部職工發揚『做主人、敢擔當』的精神,橫下一條心:只要百姓需要,就一定要修,而且要修好。從以往注重維修車行道、忽視了人行道的做法,轉變為車行道、人行道及相關設施同步維修。
4月20日,萬名道路維修工人開始了晝夜兼程的道路維修大會戰。為了保工期、搶進度,白天車多行人多,工人們就調邊石、修設施;夜間車少行人少,工人們就挑燈夜戰,抓緊每一分每一秒修復路面。為了增加維修力量,首次引入社會施工企業進入城市道路維修市場,用競爭機制促進維修速度、質量;同時,采取先進的機械設備和施工工藝,極大地提高了維修速度。
今年道路維修,讓百姓感受到的最大變化,不僅是城市的快速路、主乾路在修,而且背街背巷全部在修,首次實現了『全方位、全覆蓋、全口徑、全概念』維修,將坦途送到百姓的腳下,用順暢托起了城市的新變化!
保質量、保交通,把形象樹在百姓心上
道路維修,必須保證質量。為此,在今年的道路維修過程中,道路管護部門編制印發了《哈爾濱市城市道路管理作業標准圖則》、《哈爾濱市2011年城市道路橋梁養護維修工程質量檢查管理辦法》等相關規范性文件和標准,並下放到相關單位和作業人員手中,確保施工管理人員和作業人員明確施工作業標准。特別是對邊石、步道板等過去沒有維修標准的項目,明確提出必須采用掛線掉直的施工工藝,確保邊石平順、道板平整。同時推行了工程監理制度,並采取各管護單位按時檢查、駐區指導組隨時抽查、市質檢站定期監督的三級質量監控體系。為了使每一處道路維修都在廣大市民和社會各界的監督下進行,還根據不同的責任單位,對道路維修分別采用黃色、灰色、綠色進行圍擋區分,誰的質量不過關、誰切割清坑後不及時修繕妨礙百姓出行,均一目了然。
為保證工程期間交通順暢,道路維修組織部門對施工現場進行全面踏查,對施工方案進行周密安排,采取『半幅施工、交叉作業、快速修復』的辦法,全力保證交通,全力保障百姓出行,使道路維修工程在未影響交通的情況下勝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