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訊 日前,在三峽地下電站,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制造的三峽地下電站31號機組移交給三峽集團公司,機組被三峽集團公司定為精品機組。至此,哈電機公司為三峽左岸、右岸、地下電站生產制造的14臺機組全部完工。從三峽左岸機組的技術引進,到右岸機組的自主創新,再到三峽地下機組的全部國產化,哈電人成功創出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三峽模式』,實現了發電設備制造技術由追趕到超越的轉變。
自1997年9月簽訂三峽左岸機組合同到2011年6月2日三峽地下最後一臺機組移交,哈電機公司共生產了14臺機組,歷時14年,總共5020天,7000哈電人殫精竭慮,拼搏奉獻,終於圓了幾代人為之奮斗的三峽夢。
走進『三峽』,哈電機人由技術引進開始。1997年,作為阿爾斯通公司的分包商,哈電機公司簽訂了8臺套左岸機組的分包合同,作為國家的戰略引進,哈電機公司抓住機遇,引進了全部的700兆瓦機級巨型水輪機技術,派出大量科研人員出國學技術,消化吸收。到2004年,掌握了核心技術的哈電機公司已開始作為獨立承包商與三峽公司簽訂了右岸的4臺機組,並在這4臺機組上創新了空冷技術,攻克了水輪機的世界性難題以及絕緣等20幾項科研難關,哈電機人實現了自主創新。此時,歷史又到了一個新的節點,2007年,哈電機公司在承接三峽地下機組時,全面總結和吸取了三峽右岸電站水輪機的設計、制造、安裝和運行的經驗,對三峽地下電站水輪發電機組進行了優化改進和創新,機組實現了全部國產化。
三峽地下共6臺機組,哈電機公司生產制造其中的2臺機組。地下機組在正式簽訂合同之後,第一臺座環的固定導葉已提前3個月開始加工。起步早、開局好,設計、工藝以及前期投產材料提前到位,成為哈電機地下機組生產的最突出特點之一。(下轉第四版)
2008年3月9日,三峽總公司召開了有關設備制造廠家交貨情況落實會,提出哈電生產的32號機組和31號機組,按原計劃提前安裝發電。此時,兩臺機組除32號機轉輪外,其他所有部套於2010年5月均已發往三峽工地,32號機轉輪已成為能否確保三峽公司發電目標如期實現的關鍵所在。為此,哈電機采取果斷措施,對32號機轉輪開展攻關競賽活動。
然而,禍不單行,32號機轉輪在焊接工序即將結束將要進行加工時,2010年8月4日的一場暴雨,使加工該件的濱海大件公司廠房被淹,16米立車癱瘓。災害面前,哈電機派出了精兵強將全力搶修設備,經過15天日以繼夜的緊張拼搏,16米立車終於恢復了生產,為32號機轉輪後續生產贏得了極為寶貴的時間。對於32號機組,中國三峽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曹廣晶給予的評價是:該機組的質量達到了國際同類產品水平,這標志著三峽工程重大機電設備國產化達到了新的高度,是三峽工程建設管理和推動重大裝備國產化發展的又一重大裡程碑。
從分包、制造到『智造』,三峽機組使哈電機公司實現了三級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