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百姓看病『貪大求洋』:大醫院患者紮堆 小醫院門可羅雀
2011-06-20 08:55:14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不斷完善基層醫療體系建設是解決百姓看病難的重要環節。

  黑龍江日報6月20日訊 一直以來,關於看病難的討論就從未停止過。尤其在一些大城市、大醫院裡求醫問診更是難上難,一些倒賣掛號票的『黃牛』就是一個明證。與此形成反差的是,一些基層醫療機構卻門可羅雀。這其中固然有醫療技術、手段等方面的差距,但是即便很多基層醫療單位各方面配置、投入都可以,也常常遭遇『就醫荒』。

  記者近日追蹤了幾名就醫患者,更深刻地體會到看病難的背後,凸顯的是我國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問題,醫療專家也用感同身受的事例,說明完善基層醫療體系的關鍵性,對下一步醫療體制改革需重點關注的問題建言獻策。

  1

  跟蹤三撥病人

  得出三個啟示

  15日早晨不到9時,從七臺河匆匆趕來的周女士走進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外科樓。在微創外科辦公室內,她把在七臺河做的X光胸片遞給了微創外科主任醫師李愛東教授,聲音有點顫抖地說,『這是我的體檢結果,平時沒有感覺到有什麼異常,但醫生看完片子說可能要做手術,建議到省城醫院再確診下。』李教授認真分析片子後說,這檢測儀器很先進,在全省也是數得上的,但儀器先進,醫療水平卻有點沒跟上,片子上的幾處『可疑征兆』就誤導了醫生,其實沒什麼大問題,周女士還有些不放心地問,『真的沒事嗎?』李教授笑笑說,把心放肚子裡吧。

  周女士對記者說,雖然折騰了兩天,確診沒病,虛驚一場,但這一趟來得值,終於松了一口氣。陪周女士一起看病的兩個人,不到兩天下來,車費、食宿、看病花去了近1500元。他們還為萬一住院准備了一筆醫療費。

  第二撥患者來自大慶,是一個母親和二十多歲的女兒,女兒患的是甲狀腺類疾病,在當地治療一年多,一直吃藥也不見好。一番看診,李教授告訴這位女士說,她女兒的藥吃的不對癥,重新為其開具了處方。

  第三撥患者是來自綏化的農民,李教授問診得知他是在當地做的檢查,李教授告訴他這個片子技術落後,已經沒有參照價值了,必須重新做檢查。

  從三撥患者的求醫經歷不難看出,他們都是來自省內各地市,都有在基層醫療求醫的經歷。但最終都不遠千裡奔向省城大醫院,暴露了基層醫療存在的現實問題。一是有好的醫療硬件卻沒有能夠充分掌握硬件的醫療人纔;二是基層醫療機構從業人員水平有限;三是基層醫療設備陳舊老化。這些問題,制約了基層醫療的發展,更造成了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協調。

  2

  小病大治增加

  浪費醫療資源

  哈醫大一院副院長、心血管外科主任、著名心血管外科專家劉宏宇教授對於看病難談了自己的看法。

  劉宏宇說,我國人口佔世界的22%,但醫療衛生資源僅佔世界的2%,就診人數越來越多,醫療資源佔有率與就診人數的不匹配導致看病難。同時越來越強的健康觀念也導致了一個現象就是小病大治。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薄弱,群眾對其缺乏醫療信任,不少患者即使得了頭疼腦熱的常見病也不惜捨近求遠到大醫院就診,造成大醫院人滿為患的局面,而看病成本也大大增加。

  劉宏宇教授指出,並不是所有的醫院看病難,只是有名的醫院看病難。目前全國80%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的30%又集中在大城市的大醫院,僅20%在農村,造成農村缺醫少藥現狀,儀器設備及人員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而大醫院醫療容納能力又有限,如此冷暖不均,形成不良循環。

  哈醫大一院兒內科主任、主任醫師張劍白教授從門診方面進行了分析。她告訴記者,來這掛特診的大多都是外地的,普通診哈爾濱市區較多。一般外地患兒都是疑難雜癥,因為患者很多,她出診都是限號的,一天看40多號。在治療過程中,她發現,一般城市患者治療初期做的還是不錯的,而一些來自縣城和農村患者,在當地的治療就不是完全合理的,用藥有些亂,也存在誤診,治療效果不好就轉到了大醫院。

  哈醫大一院內科教研室副主任、心內五病房主任李悅教授介紹說,很多患者看病瞄准大醫院也是有考慮的。僅就他的醫療專業而言,由於臨床醫學的快速發展,很多新技術的應用水平可以與國際接軌,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比如心髒移植,是需要過硬的技術和足夠的設備支持的,這在基層醫院很難實現。

  3

  基層醫療體系

  解決癥結關鍵

  劉宏宇教授講了這樣一件事,他有一個同學在美國是一位知名醫生,買了兩間實驗室,類似於衛生所這樣的醫療機構要來這裡化驗,而像三級甲等醫院這樣的大醫院也來這裡化驗,所以從這裡出去的化驗結果在大醫院和小醫院是通用的,這是一個標准化的問題,而國內缺的恰恰就是生物醫學標准化。一般這個醫院的診斷不能作為那個醫院的診斷依據,還有很多來就診的患者不注意保管病歷,就要重做,這些都加重了病人的看病負擔。

  同時劉宏宇教授談到醫療保障體系,他介紹,在國外每個公民從出生就有家庭醫生跟蹤建立檔案,而醫療費用由政府和保險公司埋單,所以他們對醫療也建立相應的監督體系,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

  鄉村愛情裡的衛生所是一個基層醫療單位,小沈陽扮演的王天來就是一個科班醫生,他一走,作為護士的香秀就當醫生了。而這種情況在很多基層醫療機構是非常普遍的。

  哈醫大一院眼科醫院院長劉平告訴記者,因為經常下鄉義診,在義診過程中他注意到,全省各地市縣的醫療機構醫療水平參差不齊,有時手術需要的非常基礎的儀器都不能滿足,還有的醫護人員水平不夠,針對基層醫療機構各種各樣的瓶頸,他們將很多疑難重癥患者帶回哈市治療。

  醫療專家們侃侃而談時都不約而同的提到了三級醫療問題。只有盡早完善基層醫療體制建設,通過農村基層醫療解決農民看病問題,通過社區醫療解決城鎮小病基本就醫問題。這兩級解決了,難病、大病、重危病在上一級醫院解決,那麼看病難將有效緩解。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