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東北網大慶6月22日訊 (記者 孫曉銳 岳雲雪 顧少宇)百年油田集聚產業高地,北國邊陲彰顯文化生機。近年來,大慶市委市政府以闢建大慶文化創意產業園為突破口,加速資源集約利用、項目集中擺放、產業集群匯聚、功能集成建設,實現了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
高標准建設園區,承載文化產業發展
大慶市於2005年在全省率先闢建文化創意產業園,工作重心向園區轉移、政策資源向園區傾斜、發展要素向園區配置,助推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大慶市立足產業空間布局和區域功能定位,整合歌劇院、博物館、圖書城等功能設施,放大資源優勢,規劃建設了佔地40.6萬平方米的大慶文化創意產業園,科學編制發展規劃,明確了園區總體定位和戰略目標,力爭到2015年,園區實現銷售收入160億元,建成匯聚東北亞優勢文化資源、接軌國際前沿文化產業、融合世界主流文化元素的發展高地,使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大慶超百億元的支柱產業。
按照『統一規劃、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分頭建設』原則,大慶市通過跨地理空間開發、跨行政區劃管理的『飛地』模式,推進產業園擴容增量。目前,園區已吸納『新華08』國際石油資訊中心和百湖藝術苑兩個分園加盟,初步構建起『一體兩翼』發展格局,形成了信息服務、創意設計、現代傳媒及動漫游戲、演藝娛樂及文博會展、藝術創作及產品交易等五個主導產業區塊。
為扶持園區企業發展壯大,大慶市財政每年安排5000萬元設立『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重大文化項目、重點文化企業、重要文化品牌,給予貸款貼息、項目補貼、配套資助、成果獎勵等支持;在用地方面,建設用地每平方米超出100元部分返還企業;在稅收方面,上繳稅收地方留成部分前三年100%、後兩年50%返投企業,專項支持自主創新和擴大生產。
大規模引建項目,牽動文化產業發展
在文化產業項目建設上,大慶市充分借助產業園這一載體,千方百計謀劃、儲備、引進和建設項目,實現了文化產業厚積薄發、迅猛發展。
大慶市重組優勢資源做強項目,把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與戰略重組同步推進,著力打造大慶新聞傳媒集團和大慶文化集團『雙子星座』。新聞傳媒集團主要通過『同質整合、人力聚合、品牌融合、資產組合』的跨媒體重組模式,實現大慶報業和廣電集團強強聯合,成為擁有5億資產、7家子公司、『兩臺五報三網』的現代傳媒集團;文化集團主要通過『一企統領、兩制並存、市縣聯動、多元發展』的跨院團重組模式,實現市歌舞劇院話劇院、電影公司、書畫院和四縣專業院團優化整合,成為擁有3.1億資產、6家子公司、2個企業化管理事業單位的現代文化集團。
借助中國工業戰線旗幟和世界著名油城的聲譽,大慶市挖掘獨特潛質,成功引進『新華08』國際石油資訊中心、北國之春夢幻城等一批『旗艦型』項目。借助四家駐慶中直石油石化企業、大慶大學城、創業中心孵化器的科技人纔優勢,促成院校企聯合、產學研聯動,推動科技成果向文化生產力轉化。通過廣泛深入合作,大慶紅光科技公司研發出擁有國際專利的『多維漢語學習應用系統』,以其為核心技術的多維『漢宇通』學習機投入生產,填補了國內同類產品的空白;大慶納奇網絡公司開發出9款大型網絡游戲。
寬領域開拓市場,助興文化產業發展
打造『文化大慶』,催生蓬勃的文化產業。大慶市秉持『開放辦文化、辦開放文化』理念,立足市內市外兩個市場,不斷加大開放融合力度,推動文化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高雅藝術激活文化消費市場。大慶依托全市22個文聯協會、486個文藝團體,廣泛開展『大慶之冬』、『激情之夏』等品牌文化活動。大慶歌劇院加入中國北方劇院演出聯盟,三年舉辦大型文藝演出500多場次,吸引觀眾40多萬人次,實現銷售收入1.2億元;百湖藝術群落吸引金恩、賈平西等130多位國內外藝術家入駐,舉辦盧禹舜書畫展等全國性大展20多場次,累計接待參觀者2萬人次。
文藝精品撬動外埠演出市場。大慶市財政每年列支專項經費,支持文藝精品創作和文化品牌宣傳,相繼推出話劇《鐵人軼事》、電視劇《奠基者》、電影《鐵人》、紀錄片《大慶魂》等一批精品,榮獲『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荷花獎等省級以上大獎190多項。大力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舞劇《鶴鳴湖》等精品作為建國60周年獻禮劇目進京演出,歌舞秀《經典永恆》等節目在全國各地巡演800多場次,動漫產品《大志有話說》、數字電影《在這個家庭裡》等作品登陸央視。
融合發展開拓文化關聯市場。大慶市紮實推進文化與旅游融合式發展,連續舉辦三屆中國(大慶)濕地旅游文化節,與大連、大理、大同締結『連理同慶』城市文化旅游聯盟,衍生發展大慶文博會、雪地溫泉節等節慶活動,著力打造全國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預計今年可接待游客72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6.4億元、同比增長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