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4日訊 望奎縣養豬業發達,歷史悠久。早在1986年,就被農業部確立為全國27個國家商品生豬養殖基地之一,為數眾多的望奎居民也一直把養豬作為自己發家致富的途徑,多年來養殖戶們已經習慣於應對生豬價格的起起落落。2011年以來,水漲船高的豬肉價也著實讓這裡的養豬戶得到了不少實惠。日前,南方食品企業來這裡『搶』豬的現象引起了記者的注意,21日記者去望奎縣,聽養殖戶、生豬屠宰加工管理部門的人談起近些年豬肉價格的波動,感知他們的切身感受。
管理者 散戶退出 供需失衡
21日記者首先來到望奎縣畜牧獸醫局。副局長孫忠偉向記者介紹,由於當前生豬肉交易是賣方市場,供小於求導致價格一路攀昇,一直到近幾天,基本是一天一個價。孫局長介紹,21日當天,剛出欄的毛豬平均價每公斤已經突破了20元,而一等豬更是高達每公斤26元。如此高位的出欄價,可以說每天都是在刷新歷史。
分析豬肉價格如此快速上漲的原因,孫局長介紹,大量散戶退出是漲價的最關鍵因素。而導致散戶大量退出的原因則是豬肉市場存在的價格波動風險。以近幾年望奎縣出欄毛豬價格為例,2006年當豬肉價格處於最低谷時,每公斤毛豬的價格僅能賣到5元到5.2元。那時候養豬戶賣出一頭豬就要賠100到200元錢。很多散戶賠了錢,退出了養豬業。到了2007年初,豬肉就開始供不應求,年初每公斤毛豬價格在8元左右,到了年末就漲到了每公斤16元。由於2007年養豬賺錢,許多散戶又加入到養豬的行業中來。2008年初毛豬出欄價是每公斤17元,隨後大量的毛豬陸續出欄,2008年上半年肉價就開始下降,到了2009年下半年,肉價降到了每公斤只有7.3元左右,於是很多散戶又因為賠錢而退出。今天豬肉價格的高位運行,就是因為前兩年毛豬收購價格低,大量散戶退出所導致的。
孫局長介紹,過去望奎縣養豬散戶有4萬戶左右,經歷了這幾次波動,規模小一些的散戶基本都退出了養豬業。現有的2.8萬戶基本上都是每家200頭以上的『規模戶』。孫局長介紹,目前的豬肉價高位運行應該還能維持一段時間,因為養豬產業的周期較長,從母豬補欄到商品豬出欄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不過豬肉這樣的生活必需品持續高價,應該引起國家的重視並出臺相應的調整政策。
屠宰業 供不應求 競爭激烈
雙匯北大荒肉業食品有限公司坐落在望奎縣,擁有著年屠宰加工200萬頭生豬的生產規模。在豬肉價格居高不下的今天,他們卻正面臨著一個豬肉加工上的『淡季』。公司副總經理賴志剛向記者介紹,今年3月份望奎地區的整體肉價差不多是全國最低的,經歷了幾個月的漲價,搖身一變幾乎是全國最高的了。
賴經理介紹說,雙匯北大荒肉業食品有限公司對於鮮肉訂單采用的是提前72小時訂單制,需要在鮮肉上市前的72小時提出訂單,而肉業食品公司隨後對於訂單進行平衡和分配,提前48小時向訂肉企業給出實際可提供的商品量,供訂貨企業選擇。由於肉源緊缺,現在最激烈的競爭是屠宰企業之間的競爭。賴經理介紹,東北地區,是全國屠宰企業較為集中的地區,當肉源緊缺的時候都出來『搶肉』。像金鑼在大慶、齊齊哈爾、哈爾濱都設有屠宰加工廠;雨潤在綏化有加工廠、在蘭西又剛剛投建了新的加工廠。屠宰企業的競爭,就是收購價格的競爭。在肉源緊缺的情況下,各方都不得不不斷提高收購價格。
記者在當地看到,即便這樣,仍有不少養豬戶不願意放出手裡的豬,期待能賣出更高價。食品公司由於每天的加工工作量小,現在工人每天僅工作三個小時就足夠了。賴經理坦言,肉價低供應量足的時候對屠宰企業來說利潤更大。
養殖戶 價格波動 風險增加
在望奎縣,記者走訪了一些養豬戶。老養豬戶紹軍向記者介紹了相關情況。紹軍講,自己從1998年就開始從事養豬業,至今已經十幾年了,現在手裡有200多頭豬。對於養豬業他感觸最深的就是生豬價格的起落波動所帶來的風險。
對於現在的豬價,紹師傅先跟記者算了一筆賬,2011年仔豬的價格為每頭500元,從入欄到出欄大約需要玉米220公斤,其他飼料100多公斤,一共需要大約700多塊錢,這樣每頭豬的成本價就在1200元左右。出欄豬大約100公斤左右,以現在的出售價格能賣2000來塊錢,這樣一頭豬能賺大概800塊錢。如果飼料等方面有好的渠道還能省一部分錢,有的養豬戶賣一頭豬甚至能賺到1000塊錢。對於養豬戶來說,這正是賺錢的好日子。可是這樣賺錢的日子,卻讓紹軍心裡覺得不安穩。紹軍講,賺錢確實是高興,可是養豬戶更希望價格穩定、風險減少,一頭豬穩賺300到400塊錢,就挺好。
紹師傅告訴記者,從養豬戶的角度來講,豬肉價格持續走高養豬成本增加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2010年每頭仔豬纔300元,當時的玉米飼料是每公斤1.65元左右;到了2011年,仔豬漲到了500元一頭,玉米價格一直走高,現在每公斤已經超過了2元。再加上運費、油價一直在漲,2011年養豬的整體成本就要比10年前高出一大截。
紹師傅說,別看現在豬肉價格高,可是養豬戶的熱情並不高。能堅持到現在的養豬戶基本上都是那些經歷這些年生豬價格的起起落落、風吹雨打的。家裡有幾十頭豬的散戶由於資金和規模有限,抵御風險能力差,經歷了一兩次賠錢經營,就再也不願意養豬了。
記者了解到,在望奎有好多這樣的例子,賠錢之後就開始害怕起養豬這個行業了,寧可外出務工,也不願意承擔這個風險。這導致了市面上的生豬供不應求的局面。
紹師傅說,除此之外國家價格政策調整和突發意外因素也影響著養豬業,乾這一行的都得多長個心眼,每天看相關的報紙、雜志,國家出臺政策了要第一時間關注,及時增減欄,否則可能就要吃大虧。自己這些年一直堅持下來,靠的就是比別人多學習一點兒。可即便是這樣,不可預料的因素還是會出現。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上半年,因為持續低價和豬流感的持續影響,他賠了6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