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日報6月25日訊 『朋友,你想看大海嗎?請到北大荒來。』正像這首歌裡唱的,夏至之際,行走在『綠色米都』建三江的大地上,15個農場的950萬畝稻田就像一望無際的綠色海洋。
搶農時上標准備耕前移
21日5時,記者來到七星農場第一管理區第37作業站水稻示范戶張景會家的稻田裡,只見齊刷刷的稻苗茂盛挺拔,細數葉片,第8葉已露出頭兒。正值分?盛期,工人正在噴灑生物微肥促進水稻生長。田邊的機井正在歡快地把水抽進曬水池。老張說:『水溫達到18攝氏度以上纔讓進田。』現在水肥管理是關鍵,他和兩個工人每天天一亮就起來看水,按葉齡施用調節肥。
嘮起今年的水稻長勢,張景會說:『苗有這樣好的長勢多虧功夫下到家了。』去年秋天氣溫高、水稻成熟早,張景會650畝水田9月25日開始收獲,家裡的收割機、割曬機、拖拉機都派上了用場,秋翻地深度達到25厘米。平、淨、大、齊、深、勻、碎、透,對這些整地標准,他張嘴就來如數家珍。一步搶前步步主動,今年3月1日他家的12棟育秧大棚全部扣完,比往年提前了半個月,實現了早化冰、早擺盤、早播種,通過提高大棚內的溫度確保種子播在暖床上,達到播種後苗齊、苗勻、苗壯。
去年秋天,七星農場嚴抓『四秋』工作,做到水稻秧田秋整地、秋做床、秋備床土、有機肥100%,秋季本田取土200%。推進集中供營養土技術,高標准完成83.5萬畝水田的池埂取直、格田擴大工作,為今年水稻持續高產奠定了基礎。
建三江管理局副局長樊慶東介紹,建三江15個農場從去年秋收開始生產准備突出一個『早』字。3600多臺割曬機全部出動,收獲速度快、整地速度快,完成秋旋和築埂。春季育苗置床、床土准備、統一供種、浸種催芽、芽種發放、泡田整地、插秧等環節全部提前,全局春播比去年提前7到10天完成。
育秧智能化插秧機械化
在七星農場第一管理區,造型新穎的智能化浸種催芽工廠佔地2700平方米,可一次浸種催芽1020噸,為全管理區17.5萬畝水稻提供所需芽種。目前,七星農場的6個管理區各有一個這樣的工廠。
今年春播中,七星農場制定了高產配套技術措施,推廣種子統一包衣100%、統一智能化生產芽種100%,推廣毯式育苗技術、缽型擺栽技術面積達到50萬畝,利用自主研發的七星牌新型鋼骨架超級大棚培育的稻苗,根壯稈粗,大大提高了秧苗素質。
走進農戶張明遠家的育秧大棚,長100米、寬12.5米的超級大棚,育出的稻苗可供300畝地。應用3G物聯網技術,在家用手機操作就能實現自動控制微噴、智能化卷簾通風,大棚溫度、濕度、置床水分全部實行智能化管理。同時,對大棚進行綜合利用,現在大棚裡種植的西瓜25天後就可上市,再種一季蔬菜,每棟棚的綜合效益可達10萬元。目前,管理局已擁有百棟以上集中智能化水稻育秧大棚基地400多處,到今年年底可達到700處。
今年,建三江管理局農業投入達10.5億元,其中:全局電動自走式秧田精密播種機1590臺,保證播種的勻度和密度;新進洋馬高性能插秧機2000臺,總數已達4958臺,擔負全局20%的插秧面積;新增卷簾通風器2.5萬套;全局各農場新進和集中檢修預防稻瘟病彌霧機達3.2萬臺。
大科技支橕 大水利助力
6月22日,黑龍江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正式揭牌。園區核心區面積10萬畝,示范區面積300萬畝,輻射區面積3000萬畝。
目前,建三江管理局各農場全面開展水稻高產創建活動,以『三化一管』栽培模式為主體,不斷將新技術進行集成組裝,主推種子包衣技術、新型大棚旱育壯秧技術、智能化芽種生產技術、電動播種器精密播種技術、缽體毯式育秧技術、高性能插秧機應用技術、測土平衡施肥技術、氮肥後移技術、淺濕灌溉技術、井水綜合增溫技術、葉齡診斷技術、植保綜合技術、航化健身技術等13項技術。管理局農業局長姜孝義介紹,為了把水稻要素科學管控技術落實到位, 1000多名技術人員分布在15個農場的各個管理區、作業站,全局冬訓和現場培訓達到15萬人次。
水利是『綠色米都』動力之源。為了實現水稻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管理局積極做活地表水利用文章,近幾年全局累計投入10億多元,用於水利工程建設。已經建成使用八五九農場烏蘇裡江渠首灌區、勤得利農場黑龍江灌區渠首,開工建設青龍山黑龍江灌區渠首工程,同時還在各類溝渠等工程新建攔蓄地表水工程4561處,利用地表水面積達150萬畝。
在發展大農業的同時,建三江全力打造全國優質粳稻米的生產中心、加工中心、物流銷售中心,通過做大產業放大區域效應。建成了亞洲最大的糧庫群,倉儲能力達360多萬噸,建設了15個工業園區,建起大米、稻谷油等精深加工企業142家,加工能力達到600萬噸。
從七星農場一路向東行駛,創業、紅衛等一個個水稻專業大場伸向天邊的綠色稻海美不勝收,在這壯美的畫卷裡,展現的正是現代化大農業的神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