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遭遇『塑化劑』不必太驚恐 哈市未現『毒』飲料
2011-06-26 07:15:39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 慕海燕 趙琳 圖片/資料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26日訊  記者在臺灣引起食品安全『地震』的『塑化劑』,讓諸多人為之『恐慌』,一些人甚至談塑色變。據了解,『塑化劑』在中國大陸被稱作『增塑劑』,是一種已被廣泛使用的工業添加劑。化學專家說:想要在日常生活中避開塑化劑基本不太可能,塑化劑人為添加在食品中是一個特殊事件,但是塑化劑卻廣泛存在於食品包裝、飲水杯、餐具中,由於塑化劑在塑料制品中並非采用牢固的共價結合,比較容易從塑料中遷移出而進入食品、人體和環境中;

  據資料顯示,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人體對塑化劑的『每日可容忍攝取量』為每公斤0.025毫克,也就是說,以體重60公斤的成年人為例,終身每天攝入1.5毫克及以下的DEHP是安全的。DINP【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的毒性更低,即使每天攝入9毫克也是安全的。偶然食用少量的受DEHP或DINP污染的食品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我錯了,對不起社會,這是個事實!』掀起塑化劑風暴的昱伸公司負責人賴俊傑於6月13日被臺灣檢方處25年有期徒刑後這樣向社會道歉。

  塑化劑,這個化工原料一下子成了懸在人們頭頂上的一把劍。生產塑料用的東西怎麼出現在飲料中的?這東西還會出現在哪?這東西到底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傷害?一時間,很多人談『塑』色變。

  玻璃陶瓷再成新寵

  兩天前,薛大媽從超市買回一桶豆油後,開始忙起來。她把家裡大大小小的玻璃瓶刷淨、曬乾,然後將塑料桶裝的豆油倒在玻璃瓶裡。薛大媽說現在塑料制品太不安全,想來想去還是老一輩常用玻璃瓶最安全。雖然薛大媽說不出什麼理由,但是她就信這個理,在當今這個『添加』的社會裡,老東西纔是安全的。

  在我市一家國企業工作的楊寧發現,自己身邊的人或多或少有了些變化。楊寧帶著女兒回娘家吃飯,一進廚房,她發現老人廚房裡那幾十個大小不一的塑料瓶全不見了,改為各樣玻璃瓶子。父母用塑料瓶裝米裝面裝油是多少年的習慣,以前一個1.25昇雪碧瓶子裡裝著醬油,兩個250毫昇的礦泉水瓶子裡分別盛放著醋和料酒,而4昇裝的農夫山泉塑料瓶子則裝滿了大米。和楊寧父母一樣,楊寧一位同事最近網購了一批大小不一的不鏽鋼油壺,也是要替換家裡用的塑料油壺。

  近日,記者走訪我市多家母嬰用品店發現,玻璃奶瓶的銷量大增,塑料奶瓶漸漸失寵。在某婦嬰用品店裡,記者看到,各大品牌的奶瓶制品擺在貨架上,除了玻璃材質外,就是塑料材質的奶瓶。而在淘寶網上,只要鍵入『奶瓶』二字,立刻就有『塑化劑』的選項供作參考。在樂友母嬰用品網這類專業網站的首頁也紛紛出現了諸如『塑化劑優質奶瓶大推薦』的大專題。同樣在家居店,一些玻璃材質的調味罐和儲藏罐替代了成套的微波塑料食品盒,被擺在了最顯眼的位置。賣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套四個共6.9元的調味罐賣得最好,半天能售出上百個。在塑化劑風波以前,售價為59.9的10件套塑料食品盒明顯比玻璃密封罐受顧客青睞,但現在情形不同了,0.5昇到2.2昇的玻璃密封罐被搶購一空。記者在賣場看到一位中年女士的購物車裡裝滿了玻璃油壺、調味罐、鋼化食品托盤等,卻不見一個塑料制品。『兩年前買了6個一套的彩色塑料杯,全家都用它來漱口,我准備全部替換成玻璃的。廚房也要好好整理一下。』這位女士說,她絕對沒有盲目跟風,從健康和環保角度來說,她都願意盡可能地遠離塑料制品。

  塑化劑到底是什麼

  現在人們『談塑』色變,因為塑化劑甚至拒絕一切塑料制品,這個讓人們驚恐的塑化劑到底是什麼?記者專訪了哈爾濱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博士岳群峰。

  據介紹,塑化劑也叫增塑劑,是在塑料制品生產過程中添加的加工助劑,目前正在使用中的增塑劑已在百種以上。塑料制品在生產時會根據不同的需求添加不同種類的增塑劑。有的增塑劑會增加塑料的強度、有的會增加塑料制品的柔韌性、有的會讓塑料制品更便於著色……塑化劑種類雖多,但是使用最普遍的就是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這次臺灣飲料安全事件的主角———DEHP【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就是這類化合物之一,它的作用是添加後可讓微粒分子更均勻散布,因此能增加延展性、彈性及柔軟度,常被作為沙發、汽車座椅、橡膠管及玩具的原料。『DEHP是一種工業添加劑,而非食品添加劑,這次在臺灣就是發現DEHP被非法添加到飲料中。由於DEHP能夠讓微粒子更均勻分布,所以添加到果汁中,能夠起到增加果汁濁度、防止果汁產生沈淀的作用。』岳群峰老師介紹:『果汁中一般都是添加適量的食品添加劑來達到抗氧化、防沈淀的作用,但是DEHP比食品添加劑的成本要低很多。』

  采訪中岳群峰老師為記者提供了一些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的相關實驗、檢測數據。

  2002年,美國國家毒理署(NTP)專家小組頒布了部分鄰苯二甲酸酯類的毒性及其危害群體的數據。數據顯示鄰苯二甲酸酯類的毒性分生殖毒性和發育毒性兩種,DEHP兩種毒性都具備,對健康男童、危病兒童以及胎兒都會造成危害。學界公認,對DEHP安全性的質疑,主要來自於它的類雌激素作用,可能引起男性內分泌紊亂,導致精子數量減少、生殖能力下降等,兒童比成人更易受到傷害,特別是尚在母親體內的男性胎兒通過孕婦血液攝入DEHP,產生的危害更大。有研究表明,孕婦血液中的DEHP濃度越高,產下的男嬰有越高的風險發生陰莖變細、肛門與生殖器距離變短、睾丸不全等癥狀。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曾與男科醫院合作,對若乾男性求診者的血液做過檢測, 80%以上患者的血液中檢出DEHP和DBP(鄰苯二甲酸二丁酯),檢出率明顯高於普通人群。

  塑化劑幾乎無處不在

  對於如何避免與塑化劑『親密接觸』的問題,岳群峰老師用了一個『不可能』來回答記者。

  岳群峰介紹,大家將眼光集中在食品中含有塑化劑的危險時,卻忘了塑化劑本來該存在的地方。塑化劑人為添加在食品中是一個特殊事件,但是塑化劑卻廣泛存在於食品包裝、飲水杯、餐具中,由於塑化劑在塑料制品中並非采用牢固的共價結合,比較容易從塑料中遷移出而進入食品、人體和環境中。另外對於塑料垃圾的處理現在依舊是以掩埋和焚燒為主,塑化劑因此而進入土壤、水和大氣中,所以人們想要與塑化劑隔絕是根本不可能的。

  今年3月份,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的科研小組,對塑料包裝飲料的增塑劑含量做過研究。他們買來49種飲料,包括茶飲料、果汁飲料、咖啡乳飲料。檢測發現,所有飲料均含增塑劑,但含量均在允許值范圍內,最高含量只有允許值的1/5。研究表明低含量的增塑劑並非人為添加而是從塑料瓶遷移進來。根據我國《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用添加劑使用衛生標准》的規定,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允許在食品包裝材料的生產過程中適量使用,並允許有微量遷移。DEHP從食品包裝材料遷移到食品的遷移量為1.5毫克/公斤,與世界發達國家的限量規定一致。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僅可用於接觸非脂肪性食品的材料,而且不得用於接觸嬰幼兒食品的材料。

  『我們平時常用的塑料購物袋、塑料瓶蓋、密封盒蓋的生產中廣泛添加DEHP,它具有油溶性,所以日常生活中人們用這種塑料制品包裝油脂的東西時,DEHP就很容易從塑料制品中遷移出。比如我們市場買油條,一般都是一個薄薄的塑料袋拎回來這種做法就不可取。另外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冰箱保鮮膜,正規廠家生產的應該是PE保鮮膜,但是一些小作坊出來的常常卻是PVC,PVC中就添加了DEHP,它比PE更柔軟有黏度,用這種保鮮膜包裝食品,裡面的DEHP就會遷移到食品中,特別是在加熱、或是包裝油脂食物時,DEHP遷移的量會更大。』岳群峰說。記者在我市的多家大型超市看到,不少塑料盆、碗、勺等商品都未標明材質原料,有些塑料碗的包裝紙上只注明了『耐高溫、無毒無味,適應溫度-30℃?120℃,不要放入微波爐加熱』。還有一些一次性餐具甚至連適應溫度都沒有標,只標了『塑料膠杯』的字樣。而在一些日式、韓式高檔料理店,以及一些普通的中餐館裡,仿制成漆器、瓷器等樣式的餐具,大部分都是塑料制品。更有一些低檔快餐店經常使用這種軟而薄的塑料杯來裝熱茶給顧客喝,還有一些路邊小攤也是用普通無任何標志的『塑膠碗』盛熱湯熱飯,這都是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隱患的。據西安理工大學的一項實驗數據顯示,當溫度達到30℃到40℃時,DEHP擴散的速率會增加20倍;當溫度達到60℃到80℃,DEHP擴散的速率會增加30倍。

  做好防護能遠離損害

  『但是需要明確的是,並不是接觸到塑化劑就一定會被傷害,人體對於塑化劑有「每日可容忍攝取量」,只要不超過這個攝取量,就是安全的。』岳群峰說。據資料顯示,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人體對塑化劑的『每日可容忍攝取量』為每公斤0.025毫克,也就是說,以體重60公斤的成年人為例,終身每天攝入1.5毫克及以下的DEHP是安全的。DINP【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的毒性更低,即使每天攝入9毫克也是安全的。偶然食用少量的受DEHP或DINP污染的食品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醫學實驗結果顯示,進入體內的DEHP和DINP等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可以被人體排出,目前沒有證據表明DEHP和DINP具有蓄積性。動物試驗發現,絕大部分DEHP在24小時至48小時內會隨尿液或糞便排出體外。48小時內停止攝入含有DEHP的產品,體內DEHP濃度便會快速下降。DINP在體內也會被迅速代謝,72小時內有85%的DINP經糞便中排出,其餘部分則由尿液排出。

  那麼怎麼纔能遠離塑化劑對人體的損害,專家提醒:

  ·盡量選擇沒有顏色的塑料袋。雖然彩色的看起來很好看,但用起來卻不安全,顏色是人為加進去的,塑料本身是沒有顏色的,加進去的顏色叫色母料,這個顏色本身遇熱遇油會溶解出來。

 ·喝熱飲時不要用吸管,因為塑料一遇熱就會溶解出有毒物質,而且溫度越高,越不安全。

 ·在選購保鮮膜的時候,看它有沒有產品的說明,如果上面標著PE保鮮膜或者聚乙烯保鮮膜,就可以放心地使用,如果寫著PVC或者是沒有寫材質的話盡量不要去選購。

 ·用鼻子挑選塑料。有刺鼻氣味的塑料物品,即使不直接接觸食品也不要購買。純塑料本身是沒有味道的,有味道的塑料很可能來源於廢塑料,味道也很可能來源於塑料中的添加劑。

 ·純白的『可降解飯盒』也盡量少用。為達到降解目的,這類餐具裡有較多添加劑,而這些容易溶解到油或酸性食品裡。此外,部分可降解餐具裡含有的光敏劑,成分中含有重金屬,若溶解到食品裡可能會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

 ·不要用塑料飯盒盛放含油脂的飯菜。與油脂接觸,會使塑料中的有害物溶出。加熱食物時,一定要揭開保鮮膜,或撕開食物的塑料包裝袋。日常生活中裝蜂蜜、水果罐頭的玻璃瓶,盡量洗淨重復利用。

  哈爾濱逐一排查未現『毒』飲料

  愈演愈烈的臺灣『塑化劑』風波,引起了哈爾濱市相關職能部門的高度重視。目前,哈市工商局已經就臺灣問題飲料在全市流通領域展開了清查行動,哈市質監局則在5月末就開始了對本地企業的執法檢查,並對檢查中發現的涉嫌使用塑化劑產品進行抽樣送檢。據了解,哈市暫未查出臺灣『毒』飲料。

  據哈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近期臺灣發生的飲料等食品中非法添加劑苯二甲酸酯類非食用物質一事,工商部門立即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流通環節的清查工作,清查對象包括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暫停進口臺灣食品名單中涉及的飲料,清查的重點區域包括各類進口商品批發、零售點。目前,大潤發超市所有從臺灣進口飲料已經全部下架、封存,等待處理,其他如麥凱樂等超市、商場銷售的臺灣問題飲料均已下架。為確保流通環節飲料類食品質量安全,哈市工商部門規定,臺灣生產的運動飲料、果汁、茶飲料、果醬果漿、膠錠粉類產品和食品添加劑必須具備合法的進口手續及檢驗檢疫證明纔能上架銷售,無進口手續及檢驗檢疫證明或手續不全的,一律不得銷售。對清查中發現的涉嫌含塑化劑的臺灣產飲料,將責令經營者采取下架措施暫停銷售,並追溯其來源。目前,清查工作正在進行中。

  『相關媒體一報道塑化劑事件後,我們就派出100多名工作人員,放棄雙休、加班加點,對全市可能會使用乳化劑、起雲劑的食品生產企業進行了全面執法檢查。』據哈市質量技術監督局食品處負責人介紹,哈市有30多家飲品生產加工企業,其中涉臺3家,現質監部門正在全面深入企業進行排查。檢查中,哈市質監部門對一些涉嫌使用塑化劑的產品進行了抽樣送檢,暫未發現問題。哈市質監部門表示,目前質監部門正在高度密切關注這一事件,同時將加強對臺灣食品的監督和抽查,特別是那些可能添加塑化劑的產品。對其他未涉及的也會加強監測力度,嚴格執法保障食品安全。

責任編輯:連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