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河灣濕地美景如畫。 記者 蘇強攝
黑龍江日報6月28日訊 曾經,她們作為『地球之腎』,躲在『深閨』,默默發揮著生態效應;
而今,在保護性開發思路的指引下,她們華麗轉身,成為吸引游客的大美磁石;
轉變不只這些,她們還將大踏步實現由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的跨越,成為城市的一張靚麗新名片。
她們,就是哈爾濱市的原生態城市濕地。這個產業,就是哈爾濱目前正在大手筆打造的松江濕地旅游業。
夏季的城市驕陽似火,夏季的濕地卻涼風習習。於是,記者遠離喧囂,迤邐前往景區,感受游人返璞歸真的愉悅,感受產業蓬勃發展的脈動。
產品開發注重保護,人工修葺與自然天成相融,原生態成為吸引游客的一大法寶
眼下的哈爾濱,濕地游正搞得紅紅火火。而這距離她的誕生,僅一年時光。
『把松花江作為城市建設發展的總綱』。圍繞這一思路,哈爾濱市去年科學決策,將濕地游確定為夏季旅游的主打產品。但怎樣纔能將原汁原味的濕地奉獻給游客,成為了每一名濕地開發建設者思考最多的問題。
『盡可能用最自然的手段來建設,是我們在開發金河灣濕地植物園過程中始終秉承的理念』。金河灣濕地植物園總設計師王建起告訴記者,在金河灣濕地植物園續建過程中,需要對園內的道路、景觀亭等基礎設施進行提檔昇級。他們在以往被江水衝刷侵蝕嚴重的江岸邊,以植樹種草等方式進行生態護岸,不采用混凝土圍堤,恢復自然江岸的風貌;搭建景觀亭時全部采用木頭、蘆葦等天然建築材料;園中的路徑要麼是原木搭建的木棧道,要麼是透水磚鋪就的環島路。
所有這些就是為了要和園內的風格相融合。
群力城市濕地公園也給出了完美的詮釋。公園采用了『生命細胞』的理念,將城市濕地公園視為一個大細胞。為了防止城市中車輛、人群等對濕地內物種棲息的乾擾,公園在人工濕地公園外以喬、灌木互相結合的方式種植林帶,屏蔽外來乾擾,形成了牢固的『細胞壁』,將原生態濕地視為『細胞核』。並對原生態濕地進行局部地勢的修整、補種部分濕地植物,使濕地達到自我調節、自我修復的功能。
哈爾濱市旅游局局長楊傑說:『為讓游客有條件進入濕地親近自然,實現濕地的旅游功能,哈爾濱一直遵循《松花江濕地保護與利用規劃》,堅持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建設濕地,這一點非常明確。目前,哈爾濱在狗島、陽明灘、金河灣等地段陸續建設道路和必要的旅游接待設施。這些設施主要是游客中心、棧道、涼亭等,其建築材料一般是木、草等天然質地,力求實現人工修葺與自然天成融為一體。』事實證明,人工修葺與自然天成融為一體成為吸引游客的一大法寶。
市民來了贊嘆,游客看了稱奇,城市中的大美濕地讓人流連忘返
今年4月,在由亞太旅游聯合會等單位共同主辦的亞太地區(中國·濰坊)濕地文化與旅游產業論壇會上,哈市榮獲『大美濕地城市』稱號。這絕非浪得虛名——哈爾濱,一條大江橫貫東西,萬頃濕地靜臥城中,眾多水渠縱橫南北,濕地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哈爾濱現有濕地12.5萬公頃,其中萬畝以上的大面積平原濕地就達12塊。這些濕地有一個特點——是城市中的原生態濕地。哈爾濱提出,把濕地游打造成繼冰雪游之後的又一張城市名片,實現冬夏旅游都有主打產品。
溫柔清涼的江風,碧藍明淨的天空,細細軟軟的金沙灘,沁人心脾的蘆葦香,踏著原汁原味的木棧道,穿行於仿古的亭臺間,聽百鳥啁啾,賞鷺舞燕翔,走進一個個濕地景區,讓人恍如置身世外桃源。
『塔頭、香蒲……終於在這裡見到了久違的濕地植物。』年逾七旬的市民趙書文在金河灣濕地植物園內興奮地對記者說。他告訴記者,來到這裡,他仿佛又回到兒時的江北,清新、自然、野趣十足。在金河灣濕地植物園內,10餘名來自北京的游客沈浸在不斷出現的驚喜中。『公園依照河流的自然風貌打造,而周邊的景觀建設又錦上添花,隨著我們的游覽,移步換景,讓人驚喜不斷。』游客楊寧告訴記者,此次濕地之行讓她印象深刻,回去後她會向朋友們極力推薦金河灣濕地植物園。
江鷗成群,蘆葦茂盛。位於哈市道外區的濱江濕地長廊正以醉人的景色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在岸邊乘坐竹筏向濕地前行,魚在水中結伴游弋,鳥在天上集結高翔,船頭激起層層浪花,濺落在臉上,清爽沁入心底。四川游客徐冰告訴記者,哈爾濱冬季的冰燈聞名於世,沒想到夏季的濕地風光也如此秀美,『擺脫車輛的喧囂,遠離城市的鋼筋水泥,這裡是心靈休憩的好地方,這裡太美了,真想留下來不走了』,徐冰嘖嘖稱贊。
加快景區和碼頭建設,推出特色旅游線路,濕地游正成為哈爾濱的另一張靚麗名片
6月5日,以冰雪游聞名海內外的哈爾濱,又亮出一張靚麗的新名片——首屆中國·哈爾濱松花江濕地旅游文化節盛裝啟幕。哈爾濱決心借此把濕地游打造成夏都的主打產品,豐富夏季旅游的內容。
為推動『一江居中,兩岸繁榮』目標實現,哈爾濱市委去年就提出,以打造『萬頃松江濕地,百裡生態長廊』品牌為核心,大力發展旅游產業。今年,哈市發展濕地游的步伐進一步加快。目前,通過新建、改造、擴建和保護性開發,具有接待能力的景區有13個。太陽島風景區、一湖三島景區、金河灣公園等8個景區實現全部開放,陽明灘景區、狗島景區等5個景區實現局部開放。哈市還加快推進碼頭建設,推出了7條濕地特色成熟的旅游線路。
哈爾濱市旅游局局長楊傑說,哈市提出,發展濕地旅游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完善兩岸基礎設施及景區建設,迎合哈爾濱市民愛水、親水的特點,滿足市民以一日游為主的休閑旅游需求,將松花江打造為本地居民周末休閑及生態觀光的區域性旅游產品。第二步,隨著兩岸基礎設施及景區建設的完善,依托哈爾濱都市的核心地位、樞紐作用,整合全市旅游資源,重構哈爾濱旅游產品體系,將松花江打造為全國性旅游產品。第三步,隨著兩岸繁榮、各種業態發育成熟,松花江旅游影響力由沿河兩岸延伸到城市街區、支流河道,既串起城市歷史脈絡,又培育新型人居環境,將松花江打造為國際性旅游產品。
哈爾濱提出,用3年時間,將『萬頃松江濕地、百裡生態長廊』建設成為以北國濕地、冰雪文化、異域風情為體驗要素,融城市游憩、生態觀光、郊野休閑、文化體驗、度假避暑、水上運動、康體健身為一體的特色景區聚集帶,實現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平衡,形成松花江沿線旅游帶和產業帶。到2015年,游客規模達到1000萬人次,旅游收入實現80億元;到2020年,游客規模達到1200萬人次,旅游收入實現100億元。
哈爾濱的濕地游,前途風光無限。除了冰,還有水,哈爾濱的旅游業開始展開雙翼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