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30日訊 為深入貫徹落實伊春市十屆十三次全會和區十四屆十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伊春區著力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構建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全方位的社會管理工作格局。
一、落實責任,保障社會管理投入
伊春區將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置於和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擺上政府重要工作議事日程,成立了由區長張作霖同志為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實施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統一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協同努力,把各項任務逐一分解落實到位、到人。通過建立長效、穩定的財政投入機制,不斷加大社會保障工作力度,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大力發展公共租賃住房,最大限度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給;切實加大對人防物防技防及社會管理專項基金的投入,建立區、街道、社區(村)三級聯網的視頻監控系統,擴大電子監控覆蓋面,在重點時段以及校園周邊治安情況復雜的重點部位,增派巡邏力量,加大巡邏密度。
二、完善機制,暢通群眾訴求渠道
積極建立處級領導信訪值班制度。每天都有一位處級領導乾部接待信訪群眾,更加注重加快涉法涉訴訪和執行積案清理解決的步伐。完善矛盾調處機制。加大矛盾糾紛排查力度,搜集掌控各類不穩定群體、人員動態信息,加強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工作;進一步加大巡邏防控力度,防控觸角向社區、單位延伸,提高見警率,街面可防性案件明顯減少。完善權益保障機制。完善保障就業權、健康權、居住區等公民基本權利的社會政策,確立平等保護與特殊保護相結合的制度,加大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力度,認真解決因房屋拆遷、土地征用、企業改制、拖欠工資、環境污染以及食品藥品安全生產等影響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
三、整合資源,健全基層組織建設
建立健全人口動態管理機制,構建社區流動人口管理平臺,加強流動人口協管員隊伍建設,探索開展《居住證》『一證式』管理的新機制,把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納入我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充分發揮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的協同作用,形成黨政和政府與社會力量互聯、互補、互動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網絡。加強社區基層黨組織建設,實現社區黨組織和居民委員會組織全覆蓋,居民入住率達到50%的新建住宅區及時成立社區黨組織和居民委員會;建設社區綜合工作站、矛盾調處工作站,用完善的社區管理促進社會管理創新。
四、加強輿論宣傳,營造和諧社會環境
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作用,通過制作宣傳欄,懸掛宣傳標語,分發宣傳單等手段,大力宣傳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中的先進典型,工作進展和重要意義,動員社會各界和廣大黨員乾部群眾積極參與;進一步完善敏感案件、突發事件新聞報道管理和應急工作機制,努力實現輿論監督效果與法律效果、社會效果、政治效果的有機統一,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充分發揮典型引領作用,及時總結各單位和部門在創新社會管理方面的經驗做法,努力使這些經驗和做法在全區得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