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需求變化使高考志願熱門專業變化 折射時代特點
2011-07-03 08:44:32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慕海燕 趙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3日訊 今年首輪高考志願填報剛剛結束,據了解,建築、醫學、金融等專業被稱為『經久熱』,熱度依然不減。而汽車工程、園林、制藥等具有前瞻性的專業被稱為『發展熱』,當下比較熱門的物流管理、環境科學等專業被稱為『時髦熱』。

  高考志願,在高考的諸多環節中越來越被重視,因為志願填報不僅僅可以影響到考生能否進入一個理想高校就讀,同時就讀專業的選擇也將影響到考生一生的職業的選擇,是人生職業規劃的第一步。恢復高考三十多年來,高校專業的冷熱可謂波詭雲譎、變化多端,高考生選擇專業的冷熱變化,也成為中國社會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人纔需求的一個縮影。

  連考兩年落榜,理改文當年高中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句話在上世紀70年代的中國社會廣為流傳,這種觀念也直接影響到剛剛恢復高考時的志願選擇,理科成為當時高考不折不扣的大熱門。『那個時代重理輕文的觀念,與頑固的重男輕女的觀念都有一拼。』哈師大附中教師郭建民當年作為一名理科生連續參加了1977年、1978年兩屆高考,但是成績都不理想。1979年他第三次邁進高考考場時,身份轉變成了文科生,當年他考入了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

  雖然這個時期考生選擇高校和專業的總體趨向是:一顆紅心,兩手准備;爭取入學機會、服從國家挑選,但在填報志願時明顯顯現出『重理輕文』。經歷了十年的文革,當時國家百廢待興,對人纔的需求跟建國初期相比有過之無不及,尤其是理工類的人纔,理工熱是正常的。與理科的熱鬧形成鮮明對比的文科當時真是『門庭冷落車馬稀』,甚至有人認為只有頭腦不靈光的人纔選文科。『「文科寒冬」的主要原因也與文革時期很多政治犯多為文人有直接的關系,學文的人思想激進前衛,在那個年代是很容易犯錯的。所以經歷了文革的高考生,對文科都敬而遠之。』郭建民分析。進入上世紀80年代以後,文史哲纔逐漸翻身,吸納了很多優秀的人纔。

  專科院校越本科段招生,財經火得沒商量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財經專業開始『抬頭』,並迅速昇溫,這個熱度一直持續到現在。那一時期正是中國大搞『四化建設』之時,中國的經濟人纔極缺,在相當一部分經濟系統中,根本沒有金融專業的大學生,由於人纔極缺,所以財經專業學生分配去向非常好。『一直以來,就業形式始終是高考專業選擇的指揮棒,即便是畢業包分配的時期,不同的行業領域,工資福利待遇也有很大差別。』據了解,1984年前後,財經熱開始,當時的財經專業畢業生都被銀行、審計等部門『瓜分』,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財經熱達到頂峰。『那時金融體制還沒有改革,銀行系統被稱為「挎雙槍」,銀行系統的職工既有事業編抱著鐵飯碗,又可以實行企業管理,擁有企業的高獎金待遇。所以那時很多財經類的專科學校都要高出本科分數段招生,同樣很多考生衝著畢業後的工作去向,寧可放棄本科學歷而選擇財經專科。』

  上世紀80年代後期,文科專業的風向標轉向了經濟、法律。80年代初期的文史哲熱漸漸降溫,隨著中國以法制國進程的加快、律師行業的出現,法律也成為文科專業的大熱門。

  『不上北大上外貿』,對外經貿相當『牛』

  說起當年對外經貿專業的熱度,相關教育專家用『不上北大上外貿』來形容。據介紹,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幾年間,高考成績全省前幾名的學生不上北大上外貿不足為奇,國際貿易、國際關系等專業被看作皇冠上的明珠,錄取分數屢創新高,原因還是國家發展急需,分配去向讓人『眼紅』。據介紹,上世紀80年末90年代初,對外經貿專業『火』得不得了,當時正是中國大力發展對外經貿的關鍵時期,相關人纔缺口很大。那時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畢業生,很多直接分配到中國五金礦產外貿總公司、中國糧油總公司等外貿企業,這些由國家經營的壟斷企業,工資高、福利好是公認的。90年代中後期,隨著一些綜合類院校相繼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相關專業,畢業生人數增加,對外經貿行業也逐漸打破壟斷,外貿專業的纔開始逐漸降溫。

  上世紀90年代以前,師范專業與農(農業)、林(林業)、水(水利)、地(地質)、礦(礦山)、油(石油)並列,是絕對的『冷門』,都被列為『調劑專業』。當時考生在填報完一、二、三表志願後,還要選擇『院校是否服從調劑』,調劑專業就是農、林、水、地、礦、油、師范等冷專業。招生部門會根據考生的選擇,在考生沒有被所報志願錄取時,將考生調劑到這幾個少人問津的專業院校。當時還有一項錄取政策就是考生如果報考這幾個專業院校而沒有達到分數段,可以降10分段錄取。

  『家有三斗糧,不當孩子王』,足見當時人們對『師』的嗤之以鼻,這與文革時期知識分子淪為『臭老九』不無關系。但是隨著教師的社會地位不斷提昇,整個社會尊師重教氛圍越來越濃,教師的待遇在提高,職業又相對穩定,師范專業也走出寒冬,迎來春天。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師范專業開始由冷轉熱,在社會上教師短缺的時候,畢業生基本上都可以留在城市,像哈師大成績優秀的本科畢業生,都可以在哈三中、師大附中等名高中謀得教師崗位。不過隨著這些年培養人纔數量越來越多,漸漸北師大、東北師大等名校的本科生纔有資格競聘名高中教師崗位。如今不論是哪個師大的畢業生,僅憑著本科的學歷都已經難在名校中求職了,因為研究生、博士生已經入主高中。

  需求變化、地域的發展、國際環境,諸多因素促成專業冷熱交替

  專業的熱與冷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這與社會的需求、培養人纔的數量、畢業生選擇專業的指導思想都息息相關。

  上世紀90年代初熱門專業法學、計算機如今已經風光不在,由於人纔過多而連續成為近幾年最難就業專業之一。據統計,目前信息技術和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數量已佔全國所有理工科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強。盡管IBM、微軟、聯想這些IT名企幾乎每年都到高校去招聘,但他們主選清華、北大等名校學生,一般普通高校難入他們的法眼。相比而言,法學的情況更嚴峻。以中國政法大學2006級法學專業畢業生為例,畢業後從事本行的只有13%,北京交通大學2006級法學專業104名畢業生中,只有3人從事政法工作。

  但是幾十年來都不被看好的石油、地礦專業,卻隨著新世紀到來而開始抬頭昇溫。專家分析,這就說明專業的冷與熱一直都在變化中,國家的需求、地域的發展、國際環境都從不同的角度影響著高校專業熱度。石油、地礦雖然一向以工作條件艱苦而不被看好,但是隨著全球能源危機的到來,能源問題備受關注,石油、地質等與能源有關的專業隨之走出低谷,正在被不斷看好。

  但是專業的冷熱交替中,也有相對的穩定。建築、醫療、金融、經貿等專業該算得上是『經久不衰』,熱了十幾二十年,如今依舊是考生們追捧的熱門專業。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