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14座面包車塞進25名農民工 送工車已成社會隱患
2011-07-05 09:43:37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楊拓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在哈西大街附近一工地入口,從定員14人的面包車上走下25名工人。 記者 楊拓攝

  編者按

  6月24日6時10分,在哈市松北區萬寶鎮後城公路鄭家道口北側,一輛中型自卸半掛車由南向北行駛下道與一輛自北向南行駛的面包車相撞,面包車內7人死亡。據了解,事故中死亡的7人均為農民工,一同乘坐『送工車』上工途中遭遇不幸。近4年來,哈市此類『送工車』交通慘禍一再重演,僅見諸媒體的5起事故中就有24人遇難。近日記者據讀者提供線索,追蹤調查發現,『送工車』並沒有在血的教訓面前止步,多拉快跑多賺錢的誘惑讓超載、違章現象愈演愈烈。

  『送工車』超員無監管

  近日,記者走訪我市多家工地,發現許多『送工車』違規送工,無人監管。

  6月27日18時許,在松北區大耿家轉盤道附近一處工地門口處,13名工人擠進車牌號為黑L10×××的松花江微型8座面包車內。

  6月29日4時許,在道裡區群力新區城安街一處工地門口,從一輛污泥遮擋號牌的松花江微型面包車上,先後下來8名工人,司機和工人交談後便開往群力新區的另一處工地,又卸下4名工人。

  6月29日5時許,車牌號為黑M661××的面包車從機場路進入哈市市區,途經城鄉路、埃德蒙頓路,在鐵路街逆行100多米後進入哈西大街,最後停在一處工地門口,從這輛定員12—14人的面包車上,一共下來25名工人,車輛的後側被改成了門,有4名工人就是從這個後門下的車。

  在連續幾天對『送工車』的走訪中,記者發現嚴重超員、違章等諸多問題。10多個人擠在定員8人的小車內,且司機為了趕活將車開成了『瘋狂老鼠』,一旦發生事故,後果不堪設想。『送工車』之所以集合了如此多的安全問題,依然能在市區內瘋狂行駛,原因只有一個———缺乏監管。如此『送工車』發生交通事故不能不說是一種必然。

  清晨傍晚出行避開執法

  26歲小楊曾經做過『送工車』司機,他說『送工車』基本都跑郊區,且出行都是在清晨四五點鍾或傍晚19時左右,這段時間剛好避過了執法人員,只要掛上假牌子,闖紅燈、逆行等根本不算事,甚至有的司機根本沒有駕駛證,就直接上道了。『送工車』的活只在一早一晚,白天還能再乾點別的,所以司機都得搶時間。『送工車』基本都是按人頭收錢,從10元到20元不等,多拉人就意味著多賺錢,超員很正常。至於安全問題,小楊表示,只要不撞工地來回的大車(工程車、重型貨車等)就沒事。

  從小楊的話中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新建工地基本都集中在城郊,屬新興城區,建設時期交通秩序混亂,而『送工車』又長期、高密度地穿行在這一區域,在其運營時間內沒有執法人員進行監督,這就不難解釋為何哈市近幾年『送工車』出事故越來越多,死傷人數越來越多。

  安全上工還需政府牽頭

  『送工車』一旦出現交通事故,其影響不僅限於交通安全范圍,就像今年6月份的這起事故一樣,其中一對父子倆同時殞命,這樣的打擊任何一個家庭都難以承受。據統計,我市的民工年齡多集中在25歲至45歲之間,這個年齡段的工人基本都是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且已婚比例很高,一人出現意外,就意味著兩個家庭失去主要勞動力。

  2008年,建築商孔先生曾經找到記者,希望能通過媒體呼吁88路公交車在松北區熱源路設立一個臨時站,方便工人乘公交車來工地。今年6月30日,記者再次聯系到了孔先生,他說現在工地為了節約管理成本,都不再給工人們提供集體住宿的地方,這些工人基本都住在市郊一些村鎮,往返工地只能坐車,如果有合適的公交車還好,一旦沒有就得合伙包車。

  談到解決『送工車』隱患的問題,孔先生表示,其實對於工人們來說最為經濟和安全的方法就是坐公交車,但要求政府將公交車發展到每村每鎮顯然不現實,現在有些比較負責任的工地向工人收取車費,然後僱大客車接送工人,這就是個好辦法,但比較費事,如果要是政府的安全管理部門能牽頭,『送工車』隱患將大大減小。

  『對於工人們生活和工作的現狀,的確值得有關部門更多關注,但當下首要任務是要加強監管。』孔先生說,完全杜絕交通事故是不可能的,但在人為可控的環節加強監管可以將事故損失減至最少,這就需要相關部門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