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黑河7月6日訊 七月的黑河,千裡沃野一片郁郁蔥蔥,在這充滿希望的土地上,黑河市在全省首倡的局市共建工作,枝繁葉茂、果實累累,墾區與地方共同收獲著共建共享、攜手發展的甘甜。這裡,現代農業開始起步,小城鎮建設進展加快,城鄉差距逐步縮小,農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作為全省糧食生產主產區,在黑河市近7萬平方公裡轄區內,坐落著6個縣(市、區)、1個風景名勝區、65個鄉鎮和黑龍江省農墾系統的26個農場,農場與地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連成一片。如何充分發揮農場所擁有的先進耕作技術、管理手段、大型機械等優勢和地方所擁有的人力資源、自然資源等優勢,合作共建、攜手發展,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步伐,成為墾地雙方共同構想的一篇大文章。為此,我市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利雙贏、共同發展』的『場縣共建』思路,實施了一系列場縣共建舉措,場縣共建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凸顯了優勢。
為了推動墾地共建向深層次、寬領域進一步發展,在場縣共建的基礎上,我市2010年與農墾總局在全省首倡局市共建。2010年6月15日,黑河市與省農墾總局簽訂了合作共建框架協議。按照框架協議,我市及所屬的縣(市、區)與省農墾總局及所屬的農墾九三管局、北安管局在發展現代化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產業發展和園區建設、加快小城鎮建設、推進社會事業發展、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推進和諧黑河建設、加強黨的建設等領域開展合作共建,構築良性互動、競爭有序、共同繁榮的區域發展新格局,實現區域經濟社會超常發展……這個協議的簽訂,標志著我市與農墾總局區域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加快,農墾與地方合作共建推向更高層次。省委、省政府對黑河的局市共建工作高度重視,省委、省政府領導多次來黑河指導檢查,提出要求。局市共建如一幕幕大戲,在黑河的鄉村沃野上演,精彩紛呈。
『三代』模式作為雙方合作的最為重要的一種模式,在局市共建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10年,我市通過跨區作業、共建大型農機合作社、農場模式化栽培三種形式完成『三代』600萬畝,『三代』地塊平均增產25%,總增產25.6萬噸,農民增收4億元,人均增收570元。今年我市全面加大了『三代』力度,計劃完成『三代』面積700萬畝,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三代』作業面積385萬畝,其中,農場跨區作業105萬畝,共建合作社采用農場模式作業220萬畝,農場承包經營60萬畝。『三代』模式顯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通過『三代』模式,農場的現代農業科技派上了用場,農場的先進大型農機有了用武之地,加快了全市農業標准化實施進度,使科技直接轉化為生產力。
在局市共建中,地方與農墾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加快新農村建設,打造局市共建亮點;加快小城鎮建設,探索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新路子;關注民生,推進社會事業共同發展……黑河大地上,呈現出一派熱鬧非凡、幸福和諧的『共建』新圖景。
嫩江縣的雙山鎮和農墾九三管局的鶴山農場就是共建的典范。該鎮與鶴山農場相互交叉混居,過去由於很多事情你『推』我『讓』,髒、亂、差的形象曾令雙方頭疼不已。實行局市共建,新理念引來了新變化,雙山鎮與鶴山農場共同規劃雙山小城鎮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產業發育等,實現了規劃一體化、建設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通過整合教育、醫療資源,共建文化體育設施,完成了雙山鎮中小學合並到九三局學校的跨越,完成了教育教學、醫療衛生、文化體育資源優化配置,實現了社會事業發展一體化;通過推進土地流轉和基礎設施建設,雙山鎮6200多農民將在兩年內陸續進入小城鎮生活,同時享有城市居民待遇,保證了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城鄉一體化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隨著局市共建步伐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像過去的雙山鎮一樣破舊的村鎮已日漸消失,嶄新的小城鎮正在顯現。
局市共建的文章寫在大地上,豐厚的果實揣在農民的腰包裡。多層次、寬領域的局市共建,收到了顯著的成效。去年,我市糧豆薯總產比歷史最高年份增長20.6%;龍頭企業戶數和產值分別增長21%和2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5.6%,增幅首次超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化率達到35.3%,7個鄉鎮列入黑龍江省『百鎮建設工程』……
開展局市共建,走出了一條墾地合作的新路,這一成功實踐,得到了廣泛關注。6月27日至29日,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在黑河召開了全省墾地共建現代農業現場會議。作為全省場縣共建工作的領跑者,我市在會上做了典型發言。黑河局市共建工作的經驗和做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與會各地同志的高度評價,成為全省墾地共建的典范。

借力場縣共建,黑河市農業生產加快了向現代化大農業邁進的步伐。圖為農場大機械在長勢喜人的高寒地區萬畝玉米高產試驗區裡實施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