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7月12日訊 從2008年起,賓縣把『保護黑土地、治理水土流失』作為首要任務,把『地增力、糧增產、民增收』作為根本目標,下大力氣治理水土流失。3年來,分別治理了8條小流域,治理耕地面積15.47萬畝,每年可減少土壤流失量30.77萬噸,增加水源涵蓄能力983萬立方米,20萬人受益。
萬畝梯田現身黑土地
幾場大雨過後,站在賓縣平坊鎮狼洞溝的山坡上,只見『整容過』的狼洞溝,層層梯田蔚為壯觀。山西大寨式梯田現身黑土地上,讓人倍感新鮮。
『以前,要是下這麼幾場大雨,早就把山上地裡的黑土「衝」走了,忙活一年,收入不如投入多。現在,一畝梯田最少也打900斤玉米,田埂子還能種兩茬黃花菜』。正在追肥的村民丁長富高興地說,『現在變樣了,地平了,我們更有盼頭了。』
丁長富是平坊鎮平坊村農民,他家共有50多畝耕地,由於大部分是山坡地,水土流失使地越種越薄,收益也越來越少。2008年,賓縣進行水土治理,免費為丁長富改造出20畝梯田,梯田裡種玉米,地頭和田埂上種黃花菜,當年收入3萬多元。
據介紹,今年狼洞山一處就新建梯田1萬多畝,每畝1500元至2000元的投入全部由政府支付。
荒山禿嶺變成『花果山』
賓州鎮寶泉村因泉眼河得名,但由於水土流失嚴重,泉眼河由『寶泉』變成害河,泉眼河小流域成了寶泉村村民最頭疼的地方。然而村民王樹纔卻看到了泉眼河流域的前景,用自家的好地兌換下流域裡的500多畝山坡地。他在小流域修築了一個小塘壩、一條沙石路,挖了2540個果樹臺田栽上了果樹,為此,縣裡按每棵樹為他補助10~50元。3年過去了,小流域果樹遍地,池塘魚肥。
寶泉村黨支部書記介紹,寶泉村4700畝的山地全都栽上了果樹,每畝收入可達4500元,年收入近20萬元。果樹就是村民的『搖錢樹』,荒山禿嶺變成了『花果山』。
據賓縣有關部門介紹,扶持農民承包治理小流域,還解決了治理成果管護的大問題。寶泉村許多村民都像王樹纔一樣,管護著自家的小山頭,還享受著縣裡每年三四千元的管護費。
大谷坊鎖住侵蝕溝
前幾天,賓縣連降兩場大雨,而桃山小流域的侵蝕溝內再未像過去那樣泥水橫流,每隔10米就建一座谷坊,使侵蝕溝『水不下山、泥不出溝』。
據了解,處於半山區的賓縣耕地經多年侵蝕形成的侵蝕溝數量多、坡度陡,溝口寬度10米以上、深6米以上的侵蝕溝就有6000多條。這些侵蝕溝一遇暴雨就形成山洪,洪水夾雜泥土順溝而下,溝越衝越深,土越來越少,治理侵蝕溝成為賓縣水土整治的難點。
賓縣吸取多年經驗教訓,對侵蝕溝采取『層層攔、節節蓄』的方式,在主溝道內以10米為間距修建沙石的大谷坊(水壩),全部由政府出資修建。再遇洪水,洪水要依次通過一道谷坊,對洪水和泥漿起攔截和沈淀作用,大大減輕洪水的衝刷危害。谷坊周邊還種植牛、羊等牲畜不吃的紫穗槐等樹木,與谷坊一起發揮固土保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