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圖片新聞  >  經濟旅游圖片
搜 索
同江街津口赫哲族鄉挖掘魚文化 打造民俗旅游度假區
2011-07-22 08:30:29 來源:東北網  作者:張浩 王茂松 楊林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赫哲族婦女正在晾曬漁網。東北網記者 楊林川攝

  東北網7月21日訊(張浩 王茂松 記者楊林川)一提起赫哲族,大家就會不約而同的想到同江。同江市是赫哲族的發詳地和主要聚居地。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生活在這裡的赫哲人已經告別了穿魚皮衣、住地窩棚的時代。如今,在這裡保留下來的,是赫哲族古老的民俗民風和民族文化。

  從貫穿祖國南北的大動脈同三公路的零起點三江口沿江而下在45公裡,就來到了有著小江南美譽的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林木茂盛、鮮花綻放,黑龍江上,漁歌唱晚;街津山裡,鳥鳴陣陣,看到的是青山綠水的美景,感受到的是古朴神秘的赫哲風情。

  走進街津口赫哲族鄉,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魚,家家戶戶的住房東側都有一個魚簍子,赫哲人稱之為『塌古通』。這裡面放的是魚坯子,醃的是魚籽、魚塊,還有一缸缸用鍋炒乾的獨特的魚制食品魚毛。漁村裡家家戶戶屋前房後的木板圍牆上,掛滿了一塊塊閃光的絞絲網。這裡是魚的世界,魚不僅僅是用來吃的菜餚,更成為了與赫哲人生活息息相關的一種特殊『朋友』。赫哲人過去穿的是魚皮,吃的是魚肉,住的是魚皮圍的撮羅(窩棚),直到現在人們仍舊愛吃『生魚』,並用它來招待客人。

  街津口赫哲族鄉處在北溫帶,這裡冬季寒冷而漫長,在冬季人們穿上暖和的魚皮衣服和各種獸皮作成的衣服,來到冰上鑿窟窿,下鈴鐺網,進行冬釣。這平常的生活場景往往是畫家、攝影家們眼中最美的景象。

赫哲族居民載歌載舞。東北網記者 楊林川攝

  記者來到街津口赫哲族鄉的南側,這兒有一處國家AAA級旅游景點——赫哲族民族文化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楹聯:『青山環抱藏萬古之瑰寶,地比江南獨顯漁獵風情』。門前的赫哲族青年穿著民族盛裝跳起歡迎舞蹈,走進木建築的赫哲族展覽館內,這裡陳列著赫哲族的魚皮服裝,展示生活習俗,豐富的漁獵資源,以及名人及文化藝術。院內有一座棕紅色的《山魂》雕塑,這座雕塑作品也是赫哲族發展史的一個形象說明,再現了赫哲族的狩獵文化,領略到赫哲人勤勞勇敢的精神面貌。獵熊、神偶群、狗拉爬犁、鰉魚雕塑等一系列具有赫哲風情的旅游景點都展現了赫哲人許久以來的質朴民風和極具特色的民族風情。文化村將自然環境與民族文化融為一體,成功復活了赫哲族歷史。

  赫哲族人民還有著屬於自己的傳統節日,這就是『烏日貢』大會,這是集赫哲民間文化、體育項目為一體的赫哲族人民的節日盛會。『烏日貢』赫哲語是『喜慶吉日』之意。在遙遠的年代裡,赫哲族先民為祈求出獵吉祥、狩獵豐收,一般在每年的『三月三』、『九月九』舉行隆重的薩滿鹿神舞,赫哲語叫『溫吉尼』,用這種原始宗教儀式為山民消災祈福。

  夜幕降臨,走進赫哲族的家中,與漁民圍攏在熊熊篝火旁,烤塔拉哈,吃殺生魚,喝上一杯自釀的美酒,聽上一首悠揚的口弦琴樂,跳上一曲歡快的民族舞蹈,赫哲人的淳朴民風會陶醉每一位游人,也讓每一位游客遠離城市的喧囂,充分體驗漁家樂的溫馨。

  歲月流轉、滄海桑田,如今的街津口有6個行政村9個自然村屯,全鄉總人口3000多人,其中赫哲族佔全鄉人口的百分之二十。豐富的旅游資源吸引著國內外游客的駐足游覽,同時也促進著街津口赫哲族鄉的旅游服務日臻完善。目前在全鄉有各類餐飲住宿場所百餘家,僅『漁家樂』家庭旅館就有50餘家,床位總量達到2000多張,保證了旅游高峰期間的游客餐飲住宿需要,形成了『吃、住、行、游、購、娛』的服務體系。

  與此同時,著力推進特色旅游產業發展,研發民族工藝品和旅游紀念品,現有加工和銷售魚皮、樺皮、魚骨等旅游工藝品的幾十家,通過對赫哲族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宣傳,構建『街•津•江•山』四大品牌。近年來,同江市委市政府對街津口的旅游資源進行充分整合、深入挖掘旅游產品,形成了以民族民俗風情為支橕、以山水觀光為基礎、以濱江度假為突破口、以冰雪休閑為特色的旅游區。重點通過赫哲的魚文化元素,打造一條魚街,通過渡船,碼頭等元素,打造赫哲傳統特色親水項目;打造赫哲民族聖山;利用大界江、蓮花河做足江河休閑度假文章,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豐富把街津口景區打造成國內一流的、具有濃郁赫哲族民俗文化風情的民俗旅游度假區。使赫哲民族風情游成為全國知名的旅游品牌。目前,在街津口赫哲族鄉內從事旅游行業的人數就已佔全鄉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達到1800餘人,而每年接待游客數量已超過30多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到8000多萬元。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