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新聞
據最近一次兒童健康狀況調查顯示,20年來,我國少兒體質持續下降,最典型的就是肥胖和近視。調查顯示,從1990年至今的20年,少兒體質一直呈現持續下降趨勢,與2000年相比,少兒肥胖率增長近50%,近視率從20%增長到31%。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許多孩子喜歡『宅』在家中,即使有時間也不鍛煉。《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行為調查》顯示,在休息和節假日的空閑時間,學生最喜歡做的三件事為:上網聊天和游戲、聽音樂學唱歌、看電視,出去運動的不足三成。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對中、日、美三國初中生課外體育活動的問卷調查表明,我國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初中生比例為8%,遠低於日本65%、美國63%的水平。
『小胖墩』10年間增加一倍
東北網7月24日訊 哈爾濱市婦幼保健院在全市33家幼兒園和18家社區地段對1.1萬名7歲以下兒童調查後,結果顯示,哈爾濱市兒童單純性肥胖發生率為4.69%,營養不良發生率為0.22%,發病率比十年前增加了一倍多。哈市兒童醫院青春期門診每年因各種原因就診的患兒中,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肥胖問題,但僅有六分之一的孩子是以肥胖作為第一主訴就診,而現實生活中的肥胖兒童非常普遍。
記者了解到,一些過去與兒童或青少年『無緣』的成人疾病,如今已不再是成人的專利。有數據表明,越來越多的孩子得上了成人病。日前,市婦幼保健院完成了對哈爾濱市萬餘名7歲以下兒童超重情況的流行學調查。結果顯示,哈爾濱市7歲以下兒童單純性肥胖發生率約4.69%,『小胖墩』比率比10年前增加一倍。哈爾濱市兒童醫院接診了一位8歲的小患者,小女孩體重已達50公斤,小肚子鼓鼓的。經醫生檢查,這名女孩子患有脂肪肝。據醫生介紹,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病在現在兒童中發病率越來越高。一項在北京、上海、濟南、哈爾濱進行的兒童及小學生肥胖情況調查顯示,兒童肥胖率、超重率分別為12.1%和11.9%。隨著青少年肥胖的增加,在青少年中Ⅱ型糖尿病的發病率也顯著上昇,二者存在明顯關系。肥胖還可以引起高血壓、脂肪肝、糖尿病等頑固疾病。肥胖兒童患上述病癥率可高達正常體重患者的4倍之多,可以說哈市青少年體質也不容樂觀。
鍛煉習慣『一代不如一代』
不論是早上的江畔公園還是室內運動場所,我們看見的大多數是白發蒼蒼的老年人和中年人,很難尋覓到青少年的身影。據哈市某大型室內運動俱樂部的銷售經理介紹,該俱樂部的會員卡大多是35歲以上年齡段的市民在購買,就是在冬季也很難看到大人帶著孩子來運動的。而在哈市各個中小學校的校園內,由於室外溫度過低,很多學校都自動放棄了室外活動。據相關專家介紹,目前大部分孩子的體質狀況可以總結為4個字:軟、硬、笨、暈。軟,就是肌肉軟;硬,就是關節硬;笨,就是長期不活動造成的動作不協調;暈,就是前庭耳蝸神經暈。就拿最後一項來說,現在的體育課上,很少有老師教關於倒立的課程,孩子的前庭耳蝸神經得不到鍛煉和開發,長大後,直接的後果就是可能暈車、暈船、暈飛機。
相關專家為此建議:小學生應該每天參加30到60分鍾與其年齡及發育相適應的體育活動,並至少持續10—15分鍾中等到較大強度的運動;所有的青年人應該至少每天進行中等強度的體力活動60分鍾,每周進行兩次能幫助增強和維持肌肉力量、彈性以及骨質健康的運動。生活方式的現代化,電梯、汽車等方便的交通工具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著青少年的運動量。而在少鍛煉的同時,青少年的營養攝入也不容樂觀,油炸食品、碳酸飲料在青少年食譜中的比重越來越高。
兒童健康隱患早發現早乾預
調查顯示,最近20年,我國青少年肺活量、速度、力量等體能素質在持續下降,甚至降到20年來最低水平。拋開枯燥的數據和專業的判斷,現實中我們可能會有更多的直觀認識,孩子中胖墩兒、豆芽菜越來越多,運動不積極,體能特別差。
哈爾濱市兒童醫院青春期門診於泓主任介紹,肥胖兒童就診率低的原因,主要是有些家長自身沒有意識到肥胖是一種疾病,肥胖不等於健康。還有一些家長不了解肥胖的危害,尤其不了解肥胖的危害對生長發育期的孩子是終生的,有些危害是不可逆的。家長自己的約束力就很差,自己就隨意吃喝,弄得全家皆肥胖。還有就是一些家長怕減肥會影響孩子的性發育和生長發育,其實肥胖自身就嚴重影響孩子的性發育和生長發育。相關專家介紹,預防兒童肥胖癥的關鍵是限制過食和適當地增加運動,每日食物中的脂類和糖類要減少,但食物中蛋白、脂肪、糖等主要營養素仍應保持平衡。減肥主要是脂肪細胞的縮小而數目並沒有改變,因此從小的飲食習慣非常重要。如果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體重異常現象,應盡早到醫院進行肥胖綜合治療,以消除健康隱患。更為主要的是,家長們應拋棄傳統觀念,合理控制孩子飲食,同時增加體力活動,使能量攝入和消耗達到平衡。
小貼示
肥胖癥是由於長期能量攝入超過消耗,導致體內脂肪蓄積過多而造成的疾病。一般以體重超過同年齡、同身高小兒正常標准的20%,或超過同年齡、同性別健康兒童平均體重加2個標准差值,稱為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