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養優秀文化人纔,打造原創文化產品,締造產業發展領跑者。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我省將著力開發具有濃郁地域風格的文藝創作題材,推動重大題材作品的創作,逐步形成一批在全省、全國乃至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品牌劇目、品牌團體、品牌活動和品牌文化人。優先扶持反映黑龍江地方特色以及具有示范性、導向性、有影響力的文藝作品創作生產,爭取每年能打造出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市場叫得響,具有龍江特色、龍江風格的原創性文學藝術作品。
『十二五』時期,力爭有2—3部優秀劇目獲『五個一工程』獎,2—3部劇目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力爭實現『國家舞臺藝術10大精品工程』零突破。生產影視文藝作品30—40部,每年重點打造3—5部優秀影片,4—6部精品電視劇,2—4部精品廣播劇,並在國家級影視廣播藝術評獎中取得一定名次,力爭實現『大眾電影百花獎』零突破。文學創作作為傳統優勢藝術門類,力爭再次囊括『四大文學獎項』;美術、書法、攝影、音樂等藝術門類要進一步開拓進取,不斷提昇藝術創作水平,力爭在中國文聯和各文藝協會聯合舉辦的文藝獎項中都取得進一步突破。
以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等為龍頭,不斷加強改進『六個一批』人纔工程和『黑龍江文藝獎』、『蕭紅國際文學獎』等省內各文藝門類重要藝術賽事獎項的建設。建立健全文藝評論工作機制,搭建學術平臺,加強各藝術門類的交流。
積極實施人纔強文戰略,力爭用5-10年時間,把黑龍江打造成為富有一定吸引力、競爭力和創造力的地區文化人纔聚集地。
|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程,實現文化惠民。
『十二五』期間,我省將文化惠民工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工程建設力度,做到『五個完成』、『五個實現』:完成519個20戶以下廣播電視『盲村』(自然村)建設任務,全面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完成49個未納入國家規劃的鄉鎮綜合文化服務站的建設工作,實現全省鄉鄉建有鄉鎮文化站的目標;完成農村電影數字化發行放映網絡建設,開展全省農村數字電影公益放映活動,全面實現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目標;完成6000個農家書屋新建任務,實現農家書屋和新農村閱報欄建設行政村、林場和農墾作業區全覆蓋;落實地方政府配套,完成設備的更新昇級,實現文化資源共享工程全省覆蓋。
加快建設和完善省博物館新館、渤海上京遺址博物館、東北抗聯博物館等場館改擴建工程建設。規劃建設省藝術中心(大劇院)、省群眾藝術館新館、圖書大廈等重點文化設施和符合國家標准的基礎文化設施。
13個市(地)中心城市全部建有國家二級以上標准的圖書館、群眾藝術館,擁有一個功能健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館。『十二五』期間全省博新建和改擴建博物館24座,總數達到140座。到『十二五』期末,所有的縣級圖書館、文化館館捨面積達到國家三級館的標准。建立健全覆蓋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
圍繞『八大經濟區』、『十大工程』建設,以各級公共文化機構為主導,依托文化產品現代傳輸平臺、群眾性主題文化活動、便民文化服務活動等載體,建立和完善以城帶鄉、『送文化下鄉』的長效機制,推動各級文化單位向農村特別是邊遠鄉村送演出、送展覽、送圖書、送電影。精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品牌,重點打造『龍江制作』,加強面向基層、面向群眾的惠民演出,建設好『龍江大舞臺』。
繼續組織和辦好『城市之光』、『金色田野』、『中國•黑龍江「北國之冬」國際文化藝術節』等全省性大型主題系列文化活動,辦好『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哈爾濱濕地文化旅游節等地方性品牌文化活動,使之成為弘揚龍江地域文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平臺。積極開展公益性講座,深入開展文化志願服務活動,支持和鼓勵藝術院校學生、文藝工作者和熱心文化公益事業的各界人士義務開展文化服務。
加快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重點開展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金上京會寧府遺址保護建設工程,推進金界壕(長城)牡丹江邊牆和中東鐵路歷史建築的保護工作,推進呼蘭河流域、金上京等歷史古跡課題的考古調查、發掘工作。做好重點保護文物的申報工作,力爭使我省國家保護單位總量達到50處、省級保護單位總量達到300處、市(縣)級文保單位總量達到1000處以上。抓好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工程,力爭『十二五』有2處以上新的陳列展覽獲得國家級陳列展覽精品獎。推進紅色旅游中文物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推出一批有影響的文物遺產旅游參觀項目。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文化生態保護區、傳習場所和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建設,力爭有1—2個項目入選聯合國非遺項目名錄,力爭使我省國家級名錄達到3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傳習基地達25家,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達到4—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