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東北網7月25日訊(記者 孫曉銳)『十一五』以來,全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建設量之大,覆蓋面之廣,惠及群眾人數之多,遠超以往。基層特別是農村文化陣地得到極大鞏固,廣大人民群眾從中享受到了更多的文化實惠。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網絡初步形成
近年來,我省不斷加大力度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全省各級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上加大投入、加強管理、加快建設。
省直文化設施得到改善,計劃投資5億元、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建設用地12萬平方米的省博物館新館已破土動工。省歌舞劇院新建院捨財政投入800萬,新增面積5000平方米,國有資產增值至億元以上;投入837萬元維修了省民族博物館(哈爾濱文廟);大慶市歌劇院、大慶市博物館、齊齊哈爾市圖書館等一批重點文化設施如期竣工。
海倫、慶安、甘南、克東、龍江、寶清等20多個縣市新建了文化活動中心。農墾系統積極推進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墾區公共文化設施整體水平又有提高。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截至目前已建成省級分中心1個,市級分中心13個,縣級支中心81個,農場中心82個、鄉鎮服務點479個、村級服務點9054個,實現了全省的全覆蓋。具有黑龍江特色的文化信息資源庫群數字資源總量已達30TB。為基層群眾提供了內容豐富的科技、農業技術、影視、戲曲、書刊等資源服務。
廣播電視覆蓋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農家書屋建設工程進展順利,有力地推動了文明村風建設,提昇了農民文化生活品位。
經過幾年的推進、建設與發展,我省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初具規模,全省基本形成『省、市、縣、鄉、村、城市社區』六級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網絡。
群眾文化活動建設碩果累累
近年來,全省群眾文化品牌建設邁上新臺階,伊春市的『大森林之聲』、黑河的『七彩之冬』、雞西中俄文化交流周、大興安嶺別具特色的管樂活動、北極村漠河精心打造的『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歌舞服飾展演』以及阿城『金源文化節』、富拉爾基和木蘭縣的『滾冰節』、鐵鋒『紮龍濕地文化節』、海林『端午詩會』、『激情廣場歡樂寧安』、嘉蔭縣『錦繡江城』等已成為當地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盛事。
全省形成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攝影、剪紙、篆刻、收藏、合唱團、管弦樂隊、文藝表演等各類群眾文藝創作、活動群體近3000個,其中,農村各類業餘文藝群體1292個,文化中心戶(文化大院)10538個。農村文化大院天天有活動、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題,受到農民群眾的熱烈歡迎。
近年來,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主辦,全省各級各類文藝團體『送歡笑到基層』等文化活動,不斷在龍江大地上演,他們走田間,下地頭,入林區,進校園。 『十一五』期間,舉辦各類大型示范性文化藝術活動和群眾性文化活動12萬次。
湧現出一批群眾文藝的精品劇(節)目,在全國群星獎評比中共獲金獎19個、銀獎24個、銅獎28個,在首屆中國農民文藝匯演上獲金穗獎1個、銀穗獎2個,豐收獎8個,在首屆中國農民藝術節中共獲25個獎項。這些活動品種豐富、門類眾多,他們中的鄉土文藝人纔,自組隊伍,自編節目,在展示新農村、新農民的嶄新面貌,反映農村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上村村有特色、鎮鎮有品牌。
在群眾文化政府最高獎『群星獎』評比中,我省報送的節目,小品《旗幟》、四重奏《男人的搖滾》、單出頭《春風化雨》3個節目獲得作品類『群星獎』;『黑龍江省「城市之光」和「金色田野」大型主題群眾文化系列活動』、『中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大興安嶺管樂品牌文化活動』獲得3個項目類『群星獎』;宋宏偉、李建軍獲得『群文之星』榮譽稱號。此屆藝術節上,我省共獲得8個『群星獎』獎項,這也是我省在歷屆全國『群星獎』評比中獲獎較多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