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8日訊 (通訊員於林波 王增偉)炎炎夏日,牡丹江社會各界開展的『愛心助學』活動也掀起層層熱浪,7月13日,大商集團牡丹江店將24萬元助學款發放到120名貧困高考生手中。在社會管理創新中,牡丹江市創新體制,由『政府包辦』向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等多元共治轉變,從而較好地解決了老百姓反映強烈的生存訴求、利益訴求和文化訴求。
牡丹江市把保障食品安全做為當前最大的民生實事。為叫響『中國綠色有機食品之都』品牌,他們提出從種養、生產到流通服務各個環節都要從『田間負責到餐桌』,堅決杜絕違規生產和銷售,禁用高毒農藥行為,確保蔬菜農藥殘留監測合格率達到96%以上,對檢測呈陽性的蔬菜進行嚴厲查處。全市各市場、商場、超市還全面建立和實施食品准入管理制度,堵住黑加工點及不達標生產企業產品的進入。
根據百姓對公平問題的訴求,牡丹江市積極營造司法公平、機會公平、征收公平的社會環境。穆棱市在全省率先成立群眾工作局和法律援助中心,率先開展了基層人民調解『以案定補』工作,使群眾合理訴求在基層得到妥善處理。針對百姓反映強烈的入名校難、入好園難等問題,牡丹江市加快推進學區制改革,在市直屬中學設立三個學區,消除大班額、擇校熱等老百姓關注的問題,實現教育質量均衡發展。同時面向所有適齡兒童,加快建設普惠性幼兒園。按照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到2013年底,全市擬投資2.4億元,新建、改建、擴建83所公辦幼兒園,並制定落實貧困家庭幼兒入園資助減免政策。
牡丹江市還堅持把社區建設作為加強社會建設的著力點。目前,全市已搭建了覆蓋全市十個縣(市、區)的社區服務『四級服務平臺』,基本實現了社區公共服務廣覆蓋、群眾性互助服務和志願服務制度化、社區專業服務業和商業服務業相融合。按照規劃,到2015年,城市社區將全部建成和諧社區。2009年12月,他們投資建設了全國第三家、全省首家社區便民服務信息平臺,這一平臺將全市1.7萬個社區服務網點組成聯動系統,服務項目幾乎涵蓋了市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形成了社區服務『十五分鍾』便民圈。
牡丹江在社會管理中還突出社會關愛,通過多種渠道幫助各類特殊群體。今年以來,他們加快推進3個國家級和1個省級統籌城鄉社會保障試點,重點解決失地農民、城市無業居民等特殊群體的保障訴求,大幅度提昇社會保障的均等化、公平度和可及性。通過在全省首創『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制度,全市始終保持了『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為解決全市低保家庭中的特殊貧困家庭的困難,在市委、市政府的倡導下,全市成立了愛心幫扶協會,從而把過去單純的救濟變為救急和日常救助相結合,使這部分困難群體的生活得到保障。為加強社會心理健康服務,市東安區在全省率先啟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建立對社區矯正對象心理教育、公益勞動、過渡性安置等三個基地,從而形成了監管、教育、服務『三管齊下』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