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把太陽島還給哈爾濱人
2011-08-03 09:55:3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趙政府 高宏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太陽島大門即『太陽之門』(資料片)


太陽島內的自然景觀(資料片)


太陽島內的游船(資料片)


  東北網8月3日訊 夏天,太陽島作為聞名的避暑勝地,吸引了全國各地避暑休閑的游客,相比之下,哈爾濱人卻少有光顧太陽島。人們不禁感嘆:『如今的太陽島已變成外地人的太陽島。』近日,晨報向市民發放50份問卷,對『是否贊同太陽島免費開放』進行調查,結果顯示100%的被調查者贊同免費開放太陽島,因為太陽島本來就是所有哈爾濱人的『太陽島』。

  『太陽島曾是哈爾濱人的「後花園」』

  50份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近年來,不是陪同外地客人的情況下,只有不足半數哈爾濱人去過太陽島。全部問卷均贊同免費開放太陽島,在『同意免費開放太陽島的理由』一欄中,不同年齡段的人有不同的反映和呼聲。

  即將退休的市民張先生告訴記者,早在上個世紀初,就有外國僑民在此野餐、野游、野浴,那時大家都把去太陽島叫『野游』。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初,太陽島是市民去游玩最好的選擇,那時如果單位能組織職工每年去一次太陽島,那就稱得上是一個『好單位』。張先生說:『當時大家都是在去玩的前一天准備好野游當天的中午飯,除了比平時多一些肉菜,還有就是面包和香腸再加上一些時令水果、蔬菜。大家劃船、賞景、做游戲後,三五成群地圍坐在一起,相互分享自己帶來的食物,那時的太陽島是咱哈爾濱人的「後花園」。近年太陽島收費後,只在外地來客人時纔會陪同去看一下,雖然太陽島內人文景觀比原來多了,但因不再是一個隨便進入的景區,感覺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因為要花錢,平時我也不會帶家人一起去玩。』所以他建議,把太陽島——哈爾濱人的『後花園』還給哈爾濱人。

  30多歲的王女士表示,她小時候總跟隨父母去太陽島玩,那裡有她兒時美好的回憶。近年來,太陽島開始收費,三四個朋友去玩,門票費用就需要百元,近幾年她也沒去過,最近的地方反倒變成最陌生了。

  在一位15歲的中學生的問卷上寫到,她從來沒去過太陽島。放假時,父母帶她去了兩三次北京、海南等城市,外地人都知道哈爾濱有個太陽島,她卻沒去過。

  原『島民』要求免費『回家』

  2003年3月,哈爾濱啟動了太陽島地區綜合整治工程。太陽島圍堤內的居民、個體工商戶及公企單位大規模搬遷,其中涉及拆遷居民和個體戶454戶,公企單位64家,遷拆總面積22.6萬平方米。

  為支持政府把太陽島建設成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讓歌曲《太陽島上》更名副其實,原島上居民和企業都積極響應搬遷號召,在很短的時間內全部搬出太陽島。為期3年、斥資5.5億元建設完成的太陽島重新展示在哈爾濱人們面前。但人們發現,再也沒有了免費的太陽島,先是成人門票為10元,2005年7月1日起調至30元。

  原來在島上生活了20多年的李先生表示,當年真是捨『小家』為『大家』,所有搬出的居民都是希望太陽島以後能變得更美,不想讓外地客人慕名而來敗興而歸。可2005年後,太陽島面積變大了,景色變美了,卻開始收費了。『現在「回家」都要買門票了。』李先生感慨地說。

  義務勞動:挖湖、造山、植樹

  曾參加過太陽島義務勞動,今年已退休的林先生回憶說,太陽島是哈爾濱人勞動創造的,太陽島上的太陽湖就是上世紀80年代市民義務勞動挖出來的人工湖,挖出的土方一部分用於改造周圍環境,一部分堆積成了太陽山,看現在太陽山的高度和太陽湖的水深,就知道當年義務勞動的工作量有多大。

  他當年與同事挖湖時還沒有大型機械設備,全憑人力和簡單的工具,很多家單位輪番上陣,一乾就是一整天,沒人有怨言,因為當時太陽島就是哈爾濱人的太陽島,建好太陽島大家都受益。

  市民張平參加過2004年的義務植樹活動,他種樹的位置,到現在還記得:『有時候還想去看看樹現在成活得怎麼樣了。』

  開放太陽島情歸於民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趙瑞政表示,現在哈市城區內的公園已全部變成開放式的公園,深受居民歡迎。太陽島作為特殊風景區,也應該成為城市公園的組成部分,由『經營性質』向『社會福利性質』轉變,在實現社會資源共享的同時,也會增加社會效益和哈爾濱的吸引力。

  趙瑞政表示,從公園的公共產品屬性來看,理應向市民開放,供其游玩、觀賞、休閑、娛樂。一個情歸於民的建議在最初提出時,總會有來自方方面面不同意見,如80年代時,曾有人提出將博物館及部分紅色旅游基地免費開放,在當時看來是不可能實現的。2008年2月,我省4家省級博物館、紀念館免費向社會開放。趙瑞政相信,隨著經濟的發展,群眾的合理意願就會在適合的時候得以實現。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