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佳木斯
搜 索
佳木斯市農村社區建設讓鄉村生活充滿陽光
2011-08-04 11:23:15 來源:佳木斯日報  作者:韓麗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4日訊 自2007年郊區被國家民政部確定為佳木斯地區惟一的『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工作試驗區』後,郊區按照『機構、設施、服務』三位一體的理念,以強化服務功能為宗旨,以加強組織機構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為依托,開展了農村社區建設工作,使鄉村生活發生了巨變。

  機構———農村社區建設的組織保障

  區委、區政府成立了以區主要領導為組長,民政局等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的農村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下發了《佳木斯市郊區農村社區建設實施方案》,提出『一年試點見成效,三年全區大面積推開』的總體要求。各鄉鎮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設專人具體推進此項工作。由於農村社區與村委會是一套人馬,原村黨支部成員在社區中兼職擔任社區成員,在此基礎上每村又增設了兩名專職的協理員,改善了村委會的年齡結構和文化素質。區政府采取以會代訓的形式,對各鄉鎮、村專職負責此項工作的人員進行培訓,從而理清思路、明確分工、分解任務、落實責任。

  區委、區政府將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納入到全區目標考核工作之中,由上至下層層簽訂目標責任狀,采取半年檢查、年終驗收的方式,進行全區排名評比,重點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工作。並制定社區服務站工作人員職責、經濟合作社職責和服務承諾等各項規章制度,使工作更加規范,並將這些制度統一做成圖板,在社區辦公室的顯著位置進行公示,使群眾對各項辦事程序一目了然,最大限度地為百姓辦事提供方便。發揮民主決策的作用,注重發揮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和村民會議的作用,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解決農村社區建設工作過程中的具體問題。村內重大事項都由村民代表大會或村民會議進行表決,實行財務公開、政務公開,激發了村民參與熱情,形成『全民建設為全民』的局面,在全區范圍內掀起了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的高潮。

  設施———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有效載體

  各村利用部分原有資源,將原村委會改、擴建成農村社區服務站,服務面積達到300平方米,內部設施建成統一的機構模式,滿足了農村社區服務群眾的要求。各村都建設了文化活動廣場,面積不低於200平方米,每個文化活動廣場都有健身器械10餘套,同時能夠堅持開展群眾文化娛樂活動。全區共有秧歌隊70餘支、快樂舞步健身隊10餘支,每年舉辦歌詠表演、琴棋書畫比賽等各種文體活動達到50餘場次,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

  通過改善村容村貌,達到巷道住房規劃整齊,投巨資修建村村通公路498公裡,道路狀況及排水設施良好,自來水入戶率達到100%,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90%,住房磚瓦化率達到95%。近年來共在道路兩側種植樹木2360棵,組建了80支專業垃圾清掃隊伍,做到了垃圾日產日清。農村生活,真的變了。

  服務———開闢農民增收致富新途徑的關鍵

  通過發展專業生產協會、經濟合作組織等各類民間組織,為村民的生產生活提供服務,使農民得到了實惠。

  發展特色產業增收,引導農民緊盯市民的菜籃子,在瓜菜生產上做文章,取得了『抓好一項、帶動一片、富裕一方』的效果。幾年來全區共建成了3000畝蔬菜園區,實現產值520萬元。萬慶村綠色蔬菜園區已經成為我市新瑪特超市蔬菜基地。同時,著力發展產業化畜牧業,采取掛靠龍頭牽動一批、乾部帶頭領辦一批、鼓勵大戶創辦一批、協調聯動推動一批的辦法,實現了畜禽養殖規模的迅速擴張。目前,全區肉、蛋雞存欄730萬只,生豬飼養量達到120萬頭,養殖戶5430戶,2010年畜牧業產值達到9億元。

  發展勞務經濟增收。通過發展村辦企業,大力招商引資,努力實現村民離土不離市,在村內企業就業實現勞動力轉移。為農村富餘勞動力提供免費就業培訓120期,普及科學文化培訓班150期。目前,全區勞動力就業率達到75%,大部分在村企或是市內上班,還有部分在省外和國外打工,幾年來累計轉移勞動力4.3萬人,實現勞務收入兩億元。

  發展合作組織增收。為了改變農民組織化程度低的現狀,積極支持和發展各種協會和經濟合作組織,全區已成立了果蔬、生豬、蛋雞等專業協會40個,入會農民2.17萬人,農業生產實行統一繁育、統一技術、統一免疫、統一供料、統一銷售、統一資金、統一信息的『七統一』做法,有效降低了養殖成本,增強了農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現在『萬慶』牌大米已遠銷南方多個城市,實現年收入200餘萬元。

  突出重點,解決農民期盼的事,通過對貧困戶救助、關愛特殊群體等,依法保障貧困群體利益,將老、幼、孤、殘等特殊群體的相關政策落實到位,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教,孤有所依,殘有所助。建立了農村社區綜合衛生服務站,為農村社區群眾提供一般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諮詢和診療服務,初步實現了『小病不出社區、大病纔上醫院』的目標。開展常用法規知識的宣傳普及活動,讓居民人人懂法,增強居民守法和用法意識,從而減少群體上訪事件和重大社會治安刑事案件的發生。逐步建立『村村通、戶戶通』的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和連接農村科技服務組織的互動式信息終端,為農民提供科技、市場、政策及氣象信息。通過農村社區建設的開展,在社區和群眾之間搭建起有效的服務平臺,促進了當地和諧與發展。截至目前,各社區共為民辦實事1000餘件,群眾滿意率達95%以上。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