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齊齊哈爾
搜 索
齊齊哈爾舉辦多項活動紀念『江橋抗戰』80周年
2011-08-14 08:56:3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呂天生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8月14日訊 江橋抗戰第一槍,全民奮起國威揚;白山忍慟埋忠骨,黑水含悲泣逝魂。1931年11月,在齊嫩大地,馬佔山將軍領導和指揮了著名的『江橋抗戰』,打響了中國人民武裝抗日的第一槍。

  80年過去了,齊齊哈爾人始終沒有忘卻英烈,始終牢記抗戰精神。『關注江橋抗戰這段歷史,就是在關注齊齊哈爾的歷史與未來。』齊齊哈爾市委書記郝會龍說。

  為紀念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齊齊哈爾市將於今年8月15~16日和平節期間,舉辦聲勢浩大的紀念『江橋抗戰』80周年研討會等系列活動,宣傳『江橋抗戰』歷史文化,提高『江橋抗戰』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知名度,推動齊齊哈爾打造英雄城市品牌和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擴大齊齊哈爾對外影響力。研討會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黑龍江省委員會、省社會科學院、齊齊哈爾市委市政府共同主辦,由齊齊哈爾市委宣傳部、民革齊齊哈爾市委員會、齊齊哈爾市社科聯以及泰來縣委、縣政府共同承辦。

  連日來,在泰來縣江橋蒙古族鎮,在齊市和平廣場,來參觀江橋抗戰紀念館和江橋抗戰紀念雕塑的人絡繹不絕。走進江橋抗戰紀念館,敵我雙方態勢圖、標注了敵方的進攻路線和雙方激烈交火的幾大戰場圖、戰刀、手槍、炮彈、飯盒等戰爭實物一一映入眼簾,使人的心靈受到震撼,視覺受到衝擊,『還我山河』的吶喊仿佛要衝出喉嚨,激烈的戰斗場面更是在腦海中時時浮現,讓人心中昇起無限感慨。

  一個城市的記憶是由那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構成的。英雄們已一個個離我們漸行漸遠,而留下來的是他們的英雄精神。馬佔山和江橋抗戰,一個歷史人物,一個歷史事件,和齊齊哈爾這個城市已緊緊地焊接在一起,鐫刻了一座歷史的豐碑,成為齊齊哈爾歷史上難以磨滅的記憶,成為齊齊哈爾作為英雄城市的一個重要詮釋。

  在今天和平發展年代裡,齊齊哈爾這座英雄的城市,牢記歷史,緬懷先驅,紀念英雄,圍繞『江橋抗戰』,這個市在打造英雄城市品牌和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方面付出了不懈努力。

  2005年8月15日,這個市成立了全國首個研究江橋抗戰的專門機構——江橋抗戰研究會,研究會把挖掘黑龍江獨特的抗戰文化資源,弘揚江橋抗戰精神,教育子孫後代勿忘國恥,振興中華,作為學術研究活動的落腳點。

  也是這年的8月,和平廣場落成。廣場上的江橋抗戰紀念雕塑由《抗日火種》、《打響第一槍》、《浴血奮戰》三部分組成。 2008年,在泰來縣江橋蒙古族鎮江安社區的江橋抗戰公園內,江橋抗戰紀念館正式開館。館內陳列了近百餘件江橋抗戰將領使用過的實物,抗擊日軍用的武器,侵華日軍的物證和大量珍貴圖片。開館以來,紀念館先後舉辦了齊齊哈爾市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江橋抗戰73周年,『重走抗戰路、弘揚抗戰精神』等大型活動8次,成功舉辦了三次江橋抗戰研討會。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研討會上,有中外學者120多人參加,並撰寫論文120餘篇,出版了專輯,推動了東北抗戰史研究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計接待黨政機關乾部、學生、部隊官兵、江橋抗戰英烈後人、社會各界人士和海外華人100多萬人次。

  據了解,圍繞江橋抗戰,齊齊哈爾市還將開展大量的工作。在硬件建設上,要把和江橋抗戰有關的遺址充分挖掘和保護起來,尤其是老江橋戰場;把江橋抗戰紀念館二期工程建好,讓人們有一個很好的了解這段歷史和回顧這段歷史的好去處。在軟件建設上,定期、不定期地開展一些學術性紀念活動,有組織、有步驟地組織專家學者對江橋抗戰進行系統研究,形成對江橋抗戰以及相關歷史的完整認識,還江橋抗戰應有的歷史地位。要通過文學藝術和影視作品把江橋抗戰推向全國甚至世界。影片《鐵血江橋》播出後反響不錯,下一步還要把電視連續劇《血戰嫩江橋》打造成精品。

  『江橋抗戰的英雄們當年抗戰,是為了民族獨立、救亡圖存,從而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好,把我們的家園建設得更好,今天我們緬懷英雄,紀念先烈,接過先烈手中的接力棒,就應該把經濟事業發展得更好,把人民群眾生活搞得更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郝會龍說。

  80年過去了,當年抗日英雄們浴血奮戰的齊嫩大地,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齊齊哈爾已發展成為我國著名的裝備工業基地,成為中國綠色食品之都,成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中國魅力城市,經濟不斷發展,社會更加進步,人民安居樂業,逐步向小康社會邁進。

  撫今追昔,齊齊哈爾人民更加懷念那些為了國家獨立、民族復興而不懈奮斗、英勇獻身的仁人志士;更加懷念在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時期為齊齊哈爾的解放和發展流血流汗、做出犧牲、付出努力的各界人士;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發展環境,增強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責任感、緊迫感,努力把齊齊哈爾建設得更加富庶。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