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省8個自然保護區成為國家濕地生態效益補助試點,補助資金3550萬元。『輸血』後的龍江濕地建設速度明顯加快,保護也變得更有力度——
黑龍江日報8月20日訊 每到一處濕地保護區,管理人員都會帶記者去看看管護站、瞭望塔、巡護路、引水渠,愉快地細數著保護區近年來的新變化,說說保護區在濕地保護和生態恢復方面取得的成果。同行的省林業廳工作人員解釋說,這些基礎設施的建立和改善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巡護路、摩托車、電瓶船,管護員在偌大的保護區開展巡護不僅危險,而且也達不到管護的效果。現在巡護手段豐富了,在瞭望塔上用望遠鏡瞭望,管護員能早發現問題,處理速度也快捷。
《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規劃》實施以後,國家對濕地保護區開始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輸血』後的龍江濕地保護變得更有力度,與此同時,對建立全面鋪開的長效補償機制也更加期待。
濕地『輸血』建設加速
走進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讓記者眼前一亮的不僅僅是美麗的景致。視頻監控系統、越野摩托車、衝鋒舟、巡護路建設……這些震撼記者的基礎設施無疑成為了保護三江濕地的助推器。作為全省首批濕地保護補助試點,2010年,三江濕地獲得了600萬元的生態效益補償,這筆資金及時地補充了濕地的建設。
『太重要了』是撫遠縣縣委副書記張艷慶對濕地生態效益補償的感慨。他告訴記者,這是保證濕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去年,利用這筆補貼,保護區僱傭了75名管護員,解決了管護人員不足的難題,有效地遏制了亂砍盜伐、亂捕濫獵、盜拉湖沙、開墾濕地等違法行為;同時,加大了科研監測力度,保障了管護工具的維修費、保險費。
2010年,我省首次獲得濕地保護補助試點投資3550萬元,全省8個自然保護區被納入試點范圍,主要用於增加管護人員,購置安裝視頻監測設備,建設監測站點,全面提昇了濕地的管護能力。
及時的『輸血』,讓濕地保護恢復取得突破性進展。
資金匱乏仍是制約發展瓶頸
一路上,記者走過多個濕地自然保護區,雖然每個保護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情況不同,但共同面臨的是,資金不足影響著濕地的保護建設。
七星河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董英來告訴記者,每逢春夏管護高峰季節,偷魚打獵的情況防不勝防,僅有的11名管護員不能滿足工作需要。近年來保護區不得不自籌資金,聘請45個半年薪的臨時工。但管護工作是高危工作,保護區核心區的草叢茂盛過人,行船不安全、易迷路。按說,應該給管護員固定工資、上意外險,給予醫療保障,但沒有這些資金的來源。興凱湖自然保護區被列為了首批補助試點,借助這筆資金他們擴大了管護隊伍,但興凱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崔長傑也提出建議,作為面積大出其它地方好幾倍的保護區,管護任務明顯更重,在資金配給上是否應有所傾斜。成立於2006年的富裕自然保護區是相對年輕的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也是國際重要濕地紮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補給線』。近年來,他們爭取到國家及省政府配套的1544萬元資金,開展了濕地恢復與保護項目,埋設界樁界碑、修巡護路、退耕還濕、建圍堰、建保護站等。管理局局長姜昆表示,十分渴望開展更深層次的濕地保護機理研究,但苦於沒有更多的經費,特別是省級保護區幾乎都沒有被列入首批濕地生態效益補助試點中。
生態補償期待長效機制
濕地蘊涵著豐富生物多樣性,具有顯著的生態效益,具備調節氣候、蓄洪防旱,以及淨化環境等生態服務功能。隨著其重要性的逐步顯現,建立長效的生態補償機制並全面鋪開,顯得格外重要和緊迫。
我省建立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數量多、面積大,開展的濕地恢復示范點多,國家級和部分省級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以及濕地恢復示范區安排濕地保護管理人員1000多人,由於地方財政經費有限,投入濕地保護管理、調查監測和宣傳教育的專項經費嚴重不足,保護區交通、辦公、管護等設備不配套,維護經費缺乏,保護區執法管護能力受到影響,需要增加濕地保護管理經費投入。
省林業廳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處長陶金告訴記者,由於去年首次實行的濕地保護補助試點,經費主要投放到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今年雖然項目總投資未變,但打算把所有省級自然保護區也列入試點范圍,畢竟每個保護區都同樣重要。省政府也正在研究制定全省重要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有關專家表示,應盡早建立長效濕地生態補償制度,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纔有穩定的資金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