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積如山的飲料瓶。
生活報8月23日訊 沒有工商注冊,沒有環保設施,幾十或百餘平方米的小院內簡易的手工機器,肆意地咀嚼著如小山般高的塑料垃圾堆。出產的塑料碎片被銷往哈爾濱市周邊市縣及浙江、山東等省外地區。它們不僅是一些兒童塑料玩具的生產原料,更是一些一次性塑料餐盒和礦泉水瓶的生產原料。記者在哈市道外區團結鎮經過數天踏訪,看到了一幕幕令人震驚的畫面以及調查出讓人不敢相信的現實。廢塑料回收加工小作坊在團結鎮遍地開花,其中以豐果村為甚,不少土地上已不再種植農作物,而是為無序瘋長的垃圾回收產業讓道。這裡污水橫流,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這種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式垃圾回收加工產業,在團結鎮紮根多年,日益壯大,已成為當地一大毒瘤。
畜牧村成了塑料村
豐果村原來的主產業是飼養豬和羊,現在回收和加工廢塑料已經徹底代替養豬養羊,成為該村主產業。『400多人的村子,外省人佔了大多數。你可能都不相信,這個村子有幾十戶從事廢塑料回收和加工,根本沒人養豬和羊了。』村民高玉林無奈地說。
8月17日中午,在豐果村村北一處空地,42歲的高玉林(化名)和兩名村民躲在房檐的陰影下納涼聊天,不遠處的下坡就是香菜地,幾名村民正在地裡收割。在進入田間的過道兩旁,白花花的塑料垃圾特別刺眼,且已形成多個蔓延帶。『村裡人早都不乾農活了,大部分房子也都租給外省人做塑料生意了,也有個別村裡人參與。』在高玉林的記憶中,豐果村一直以來都是以飼養豬和羊為主產業,『以前你要是來村裡,走三步准保踩上豬糞,現在全變了!』高玉林猛吸了一口煙說,『現在在外面一提塑料村,都知道是豐果村。』說話時的高玉林,臉上寫滿了無奈與痛心。
『傳統畜禽養殖比較辛苦,散戶沒有規模優勢,利潤水平不高。隨著村民眼界的開闊、觀念的更新,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走上其他增收之路。相比於其他地區的農村,哈市郊區的村民依托省會城市,有著信息更全、機會更多的優勢。如道外區豐果村,以前以飼養生豬和羊為主,現在則有更多的人轉向塑料加工業。』國家統計局哈爾濱調查隊今年對哈市郊區34個普查小區3822戶散養農戶進行調查後得出的結論,也印證了高玉林所說的——豐果村已經『蛻變』。
塑料充斥全村
每一個初入豐果村的人,都會有一種被塑料包圍的感覺——街道兩旁立著密密麻麻的藍底白字招牌,聚甲醛造粒、透明聚碳、黑白低壓、白聚丙……一些農家院牆上乾脆直接寫著紅色或黑色大字:尼龍、白高壓、收高密度、PPR、PE、ABS……塑料充斥全村!
『大約上世紀80年代末,一些外省人租住在豐果村,因為沒有土地和更好的買賣,他們做起了收破爛的生意,先是騎自行車到哈市市區拉回來一些不要錢的廢舊塑料,經過簡單分類後便賣出去,掙個差價。』年近五十的村民李雙喜(化名)說,他目睹了塑料垃圾回收產業在當地瘋長的全過程。『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他們開始用手推車將塑料垃圾拉回來進行加工;隔了幾年,有條件的已經換上農用車拉廢舊塑料;如今他們幾乎不用出門,在家等著送貨上門。』
一名回收塑料垃圾的業戶一臉『自豪』地說:『從塑料袋、塑料桶、果籃、農用薄膜、臉盆、塑料碗、軟門簾到電視機、洗衣機、冰箱外殼、汽車通風管道、石油管道等,凡是你能想到的,我們都收。』
污水橫流塑料霸『道』
在豐果村,道路兩側大大小小的廢塑料收購站林立,站內的塑料廢品種類繁多,大到洗衣機內缸、汽車保險杠,小到礦泉水瓶、塑料管、機油桶、包裝袋……有的塑料山甚至高達十幾米。不時有滿載廢舊塑料的農用車或三輪車駛進村子。
在村裡隨處可見廢舊塑料像小山一樣,堆滿了豐果村大大小小的院落,中間只留一條僅容納一個人通過的小道。
『收廢舊塑料的幾乎都是以家庭為單位。規模小的,夫妻倆就能忙活過來;規模大的,就得僱人。』當地村民說,『你沒看到嗎?道路兩旁房屋的牆體和電線杆上,招工廣告幾乎隨處可見,而且工資豐厚,月薪3000元,還有加班費呢!』
在如此『發達』的廢塑料回收加工產業背後,是污水橫流,村民怨聲載道。『在髒亂不堪的院子裡,堆滿了各種各樣的廢舊塑料,垃圾上方蒼蠅橫衝直撞,地面污水橫流。不用進院就聞到熏人的臭味。』附近村民對於越來越差的環境無可奈何,『他們警惕性可高了,看你是生面孔,根本不搭理。』
在村路東側一家規模非常大的收購點,記者剛要進入院內,一名婦女馬上從裡面出來問『你找誰?』當聽說記者要找欠錢跑到豐果村塑料廠乾活的『小良子』後,這名婦女纔允許記者進入院內。記者看到,不過幾十平方米的院落,各種各樣的廢塑料堆成了高達十幾米的小山,地面髒亂不堪,污水橫流。
『半成品』流向哈市周邊及省外
『因為現在用廢舊塑料生產塑料產品風險太大,豐果村做的大多是廢舊塑料的拉絲和粉碎,他們將「半成品」銷往哈市周邊市縣及浙江、山東等省外的塑料制品廠,用來制作水瓶、飲料瓶、塑料盆、編織袋、一次性餐盒等產品。』村民李雙喜對記者說。
記者再次以找人為由走進一家廠房,在此看到了粉碎廢塑料的工序——機器上的履帶將已分好類的水瓶、飲料瓶傳送到機器中。瓶子被粉碎後,通過滑道掉進清洗水槽。此時水槽中的水已經發黑、發黃,水面上還漂著油花,工作人員拿著笊籬不時攪拌著水中的塑料碎片。
記者伸手抓了一把水槽內的塑料碎片,發現這些碎片手感潤滑,但離鼻子很遠,就能聞到一股難聞的臭味。『水槽裡放了工業火鹼,還有一些其他化工材料。』該廠老板這樣告訴記者。
『本錢小的,做簡單分揀、粉碎;本錢大的,做廢舊塑料的拉絲、造粒(指將廢舊塑料回爐,變回顆粒狀原料);更有錢的,則把產業鏈再向前延伸,對簡單加工的廢塑料原料進行注塑、吹塑、改性等,生產各種塑料產品。』村民李雙喜說,涉及廢舊塑料回收的各個生產環節目前都有人投產,每個環節也都有大戶小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