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4日訊 一方面,至少兩萬名老人有進養老院養老的需求;另一方面,大慶市民辦養老院服務和管理人員僅有四百餘人,多數沒經過專業培訓
護理員『瘸腿』成民辦養老機構『短板』
如今,大慶市60歲以上老年人人數已達33萬。據民政部門估算,至少兩萬名老人有進養老院養老的需求。
大批老人朝著養老院走來,養老院護理人員准備好了嗎?近日,記者走訪我市部分民辦養老院發現,人員緊缺、正規軍少、市民滿意度低,成為養老院亟待補齊的『短板』。
待遇不高『一工難求』
在東風新村零區的金秋托老所,一對小夫妻既是老板又是護理員,照料20個老人,他們有些力不從心。『招人廣告都貼了好幾個月了,可很少有人來,來了也是一談價錢就走。』
記者走訪十餘家民辦養老院發現,護理員都是『一工難求』,很多20張床位以內的小型民辦養老院,基本都是自家人擔任護理員。『很多人都是剛剛熟悉了工作,就走了,這活兒留不住人。』很多民辦養老院負責人無奈地對記者說。
劉大姐在養老院專門照顧不能自理的老人,一乾就是八年。『護理老人很辛苦,喂水、喂飯、喂藥,還要擦洗,24小時離不開人。可工資也就1200元,其他的啥保障也沒有。』她告訴記者,要不是因為自己不會乾別的,早就改行了。
養老院護理員的工作強度較大,工資待遇偏低,這些因素導致護理員『一工難求』。
疏於培訓市民不滿意
萬女士在一家私企打工,70歲的母親由於腦血栓後遺癥生活不能自理,萬女士想把老人送進養老院,可看了幾家發現,照顧老人的方式都是『大幫養』,根本不放心把母親送進養老院。
據介紹,老人按照自理、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分類,分別是一名護理員照顧能自理的四名老人,或者照顧半自理的兩名老人,再或者照顧完全不能自理老人三名,實際上,很多民辦養老院做不到。
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我市現有45家民辦養老院,服務人員和管理人員只有400餘人。人手不足,使很多養老院對老人的照顧只能停留在做飯、洗衣等基本生活層面。另外,流動性較大,很多民辦養老機構不願意掏錢培訓,以至於護理員素質得不到提昇,由此,市民滿意率較低。
而在第二福利院等公辦養老院,護理員的素質及待遇等相對要好一些。
提高待遇、加強培訓是可行之道
養老院護理員怎樣走出『一工難求』、市民滿意度低的困境呢?『全面加強護理專業培訓,是目前提高護理員服務水平最可行的方法。』
民政部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年來,我市每年都組織護理員進行培訓,培訓合格者纔能拿到『職業資格證書』和『上崗證書』,持證上崗。今年他們已組織過兩次培訓,力爭年底實現養老院服務人員全部培訓。
『從長遠來看,只有不斷提高護理員的待遇,纔能吸引更多的人來乾這行,優勝劣汰,會從根本上解決服務水平的問題。』市民政局相關人士表示,市委、市政府越來越重視養老工作,在時機成熟時,將進一步提高護理員的待遇。
大慶師范學院社會學副教授張小蘭認為,在提高養老服務人員的素質方面,政府的作用不可替代。民政部門可以建立專門的培訓機構,做到隨到隨學;加強監管力度,通過強制實行持證上崗等措施,強化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