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價漲起來,地裡卻沒菜,菜農劉海榮笑不起來。

市民花46元買一兜菜,就夠吃兩三天。

菜少價貴,菜農盧紅燕一車茄子不足半小時就賣光了。
東北網8月29日訊 連日來,哈市蔬菜價格出現上漲:豆角2.5元/斤—3.5元/斤、茄子2元/斤、黃瓜2元/斤,香菜15元一斤。據市菜藍子領導小組相關人士介紹,短短一個月內,哈市蔬菜由『毛』時代進入『元』時代。記者深入調查蔬菜種植、流通等領域,試圖為市民揭開菜價上漲的背後原因。
市民:菜價連日上漲 46元菜就夠吃兩三天
『香菜一塊五一兩、不許挑不許揀……』28日,道外北十六道街早市的菜農們不停地吆喝著。而購菜市民也變得精明起來,不讓挑,我就論棵買。
記者發現,在道外區最大的早市———北七道街早市上,果菜類的蔬菜一周內全部身價大漲,黃瓜2元/斤、豆角2.5元/斤—3.5元/斤、茄子2元/斤,菜價一下子從7月中旬的『毛』時代進入『元』時代。在此輪漲價大潮中,葉菜更成為領漲先鋒,香菜、菠菜、油麥菜、生菜全部『金貴』起來。記者搜遍整個市場,纔發現幾家菜販手頭有貨,葉菜成為市民菜藍子裡的稀罕物。
剛逛完早市的張志奎大爺有些抱怨:『豆角前幾天還一塊五二斤,今天就兩塊五了,茄子、豇豆角也沒一樣便宜。』老人拎著手裡的菜籃子告訴記者,今天他買了蔥、雞蛋、豆角、黃瓜、魚和一點點水果,共花掉46元,以前這些菜夠吃四五天,現在也就夠兩三天。
菜販:菜很少價很貴 賣菜的『抓』不著菜
在這輪漲價風波中,菜販們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來自江北的菜販李女士一家三口在道外十道街菜市場靠販賣蔬菜維持家用。為了能『抓』到好菜,每天凌晨兩點是她和『家裡掌櫃的』去道裡薛家批發市場上菜的寶貴時間。可近一周以來,她們家的菜車都顯得空蕩蕩的,菜少、價貴,讓她們每次上菜後,收獲並不豐厚。
李女士說,菜價長得邪乎,去晚了不是沒菜了就是價太貴,不敢往回拉。有時碰到質量好或價格便宜的菜,每個菜販都要拼死往上搶。她指著地上的豆角說,2.2元/斤批回來,一斤加價3毛錢;香菜10元/斤批回來,一斤加3塊,除去油錢不剩啥。即使這樣,市民也喊貴,不愛買。24日21時,數著兩天掙的187元錢,李女士笑不起來。
菜農:前期菜賤賠錢現在漲價又沒菜了
25日,記者來到機場路小趙家大趙家蔬菜批發市場。每年夏季,來自道裡區新發鎮、呼蘭區、蘭西縣的新鮮蔬菜從這裡直供道裡、道外、南崗等區域。菜農們說,每年哈市1/3的地產蔬菜都出自這裡。
57歲的『菜把式』、姜家屯菜農劉海榮向記者說起今年的菜市行情。她說,今年種菜中間根本不掙錢,現在菜價漲起來纔剛剛有個賺頭。她說,七月份,正當陸地菜集中上市時,茄子、豆角、辣椒、大頭菜的價格纔一兩毛錢,當時一車茄子千把斤,纔賣一二百元錢,菜農們哭呀。豆角乾脆不采了,就讓長在地裡,僱人采摘一小時人工費就8-9元錢,采下來就賠錢。立秋後,蔬菜生長得慢,現在要四五天或一周時間纔能采一車菜,菜量一下子減少,南方菜又沒上來,市場出現空當,菜價當然上揚。
劉海榮說,今年前期雨水大、後期乾旱多,加劇了地產蔬菜的青黃不接,直接導致菜價猛昇。作為我市地產蔬菜生產基地的五常拉林鎮,主管農業的副鎮長孫興民也同樣支持此觀點。受氣候原因影響,拉林地區6萬畝蔬菜減產達30%左右。
劉海榮說,今年這種情況,菜農在開春和眼下纔看到了效益。物價上漲,使菜農種菜成本上漲,一畝菜地的化肥、人工成本最少要1000多元。一根豆角架條就從過去的一毛錢漲到了三毛二。前期蔬菜稀爛賤,大伙賠錢,現在價漲起來,又沒有菜。如此窘況成為全市菜農的寫照。
調查 葉菜成『棄兒』 近郊萬畝蔬菜基地消失
如果說導致蔬菜青黃不接、產量銳減30%的是氣候等客觀因素,那麼導致葉菜類蔬菜價格飛漲的則是人為因素,這是我們這座城市不該回避的。
市菜藍子辦領導小組相關負責人指出,近年來,我市城市進行大規模擴張,位於近郊周邊的菜田正在逐步被侵食。如新春、成高子、紅星村、萬寶等大田菜地都在隨著城市開發佔地而處於萎縮消失狀態,直接減產面積達到萬餘畝。這些傳統蔬菜基地的消失,讓一些掌握小品種葉菜技能的『種菜老把式』漸漸改行、消失。原本葉菜類蔬菜與果類蔬菜相比就屬『嬌氣菜』。種植技術含量高,市場風險性大,離開土地就死,不易保存等特點,讓葉菜類蔬菜一直被作為『邊角菜』進行種植,傳統蔬菜基地的消失更加劇了菜農放棄種植葉菜的想法。
據統計,目前我市只有阿城阿什河和道外民主鄉的新星村有零星種植葉菜,數量不足百畝。葉菜的缺失、菜田的侵佔已經成為我市蔬菜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新問題。
對策 增加『糧改菜』 棚室蔬菜今冬唱主角
其實,今年5月,市政府即對此進行專題調研與規劃:三年內全市實現郊區四環內17萬畝糧田的『糧改菜』;三年後,郊區四環內蔬菜種植面積將由原來的7.5萬畝發展到25萬畝左右,使四環內蔬菜種植面積增加2倍多,如此對保證我市蔬菜供應、平抑物價和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初步建成『一圈兩帶』蔬菜產業格局,即市郊周邊建成設施蔬菜生產圈,沿哈肇路(呼蘭雙井—巴彥西集)、哈五路(阿城阿什河—五常拉林)建成兩條百裡蔬菜產業帶。以『一圈兩帶』為中心,全市『糧改菜』面積20萬畝,全市蔬菜種植面積由146萬畝增加到166萬畝。
據市農委蔬菜與經濟作物處處長於鳳芹介紹,大力實施『糧改菜』,增加蔬菜產量,可以保證我市蔬菜的有效供應,擺脫對外地菜的依賴。今年僅五常市的拉林、紅旗兩個村就已增加棚室、溫室菜種植面積一萬畝,已投產5000畝,進入冬季這些菜就可填補市場空白,成為市民菜籃子中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