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千年『運糧河』部分河段受到污染 滋生大量藻類
2011-08-30 09:06:40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作者:馬田園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專家組在『翻身』屯的田間發現了金代石臼。

  東北網8月30日訊 『金兀術運糧河』是不是如傳說中所講,是由金兀術開鑿?岸邊小村裡發現的特殊石塊,是否證明這裡是座千年古村……一條大金運糧河,潺潺流淌了千百年,多少古事在口口相傳中成為傳說。許多傳說背後的歷史能否走出迷霧,成為有待完善的冰城金源文脈中的新篇……

  運糧河與金兀術無關

  提起運糧河,幾乎所有沿岸居民都會強調:是『金兀術運糧河』!然而,經過專家對史料的研究以及在運糧河流域的實地走訪證實,這可能是運糧河的傳說中,一個最大的『誤會』。

  盡管在考察中,金史專家確認了運糧河在金初的重要戰略地位,也發現了運糧河河道內多處人工開鑿的痕跡,如一些連續直角彎道處的拉纖設施、上游的終點碼頭等。但運糧河整體上並非是人們印象中的『運河』,而基本是自然形成的天然河道,是匯入松花江流域的諸多水系之一。金史專家那海州分析說,從歷史時間上看,運糧河發揮重要作用的是伐遼戰爭時期,金兀術當時只有十六、七歲,不太可能負責此方面的軍政事務,運糧河開鑿工作乃至『金兀術運糧河』之名在金史中也未發現有過相關記載。相對能確定的是:運糧河與大金國有很大關系,但與金兀術沒關系。

  那麼,『金兀術運糧河』之名又從何而來呢?在尋訪調查中,運糧河沿岸的居民們提起『金兀術』大多語帶敬意。結合此前的一些研究,專家們認為,金兀術實為風雲人物,但其名聲大噪還是來自於後來的文學作品《岳飛傳》,他因此成為東北一帶的女真英雄,更逐漸成為大金國的代表『符號』,包括運糧河、點將臺等許多遺跡,都被冠上『金兀術』的名字。

  『翻身』屯有千年歷史

  在運糧河流域,挖出金代大錢、古船殘骸等情況比比皆是,也有金兀術點將臺、金兀術公主墳、運糧河卸貨中轉站等各種各樣的傳說,但經證實大多是牽強附會。不過在走訪中,專家們在阿城區楊樹鄉的河畔小村,偶然發現了千年古村的遺存。

  『俺們這官方叫「翻身」,其實應該叫房身,房身地的意思。』老戶胡佔山告訴記者,這個靠近運糧河源頭的村子興起於『闖關東』,村裡大多數老人老戶都是從山東登州過來的。他們來到這裡時,發現了好多處『古代房子』坍毀後的房身地,於是在這裡建起了『大房身』、『小房身』等幾個村屯。後來因為歷史原因,各村屯都改名為『翻身』屯,但附近村民還是『房身、房身』地叫著。

  此時,土牆邊上一塊棕黃色的石頭吸引了金史專家郭長海的注意,記者跟隨過去看到,這塊『石頭』似乎是一種圓形工具的殘片,該殘片直徑約有半米,內為凹面,凹面上還有螺旋狀溝槽。金源文化專家王永年介紹,這是典型的、具有金代初期特點的石臼,主要用於舂米。依照胡佔山指引,專家來到附近田地裡又發現了古代建築基址以及兩個完整的、更大型的石臼。根據相關情況,專家認為此處應為金初時期的古村遺跡。也有專家認為,作為軍用河道,運糧河邊住人的可能性不高,『小村』的村民可能是專門屯墾,將糧食供給河岸沿線的軍隊,這些情況還需進一步考察。

  運糧河是漕運通道

  冰城知運糧河者不少,但究其如何『運糧』便知者甚少。了解運糧河由東南向西北的流向,人們多會推斷其是以從金上京向外運輸為主,以支援整個北方的戰爭所需。這樣的論斷似乎合理,但專家考察後卻表示,運糧河實際上應是逆流運輸、『進口』為主。

  金史專家郭長海介紹說,從金國初期至第四代皇帝海陵王遷都北京期間,金上京會寧府作為都城,是大金國的軍政、經濟、文化中心,有許多的官府、軍事機構、寺院等,據史料記載軍民人數最高時達40萬以上。當時金上京的糧食、食鹽等由金上京路轉運司(類似今交通運輸部門)負責,轉運司最早設在濟州,後遷往肇州(兩地均在吉林省農安縣),如果繞道阿什河運入金上京要走許多冤枉路,這也讓運糧河的存在顯得十分必要,而要由運糧河運往金上京,必須逆流而上,所幸運糧河落差不大、水流不急,從入江口進入,快則5日,慢則7日可到金上京。此外,運糧河河道內曾多次打撈出古船遺跡,其中曾發現北宋錢幣,專家分析這也是從前線向都城輸送的物資。運糧河在金上京輝煌時一直是一條逆流運輸、『進口』為主的漕運通道。

責任編輯:張雋珊